陈瑞春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瑞春(1936-),男,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50多年,崇尚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临证喜用经方,善用经方,尤其擅长经方在内科疑难杂症的应用。临证思辨常以经方类证为框架,以调和为立法核心,以柴胡类方为常用母方,临床加减化裁,有效辨治多种内科疑难杂症。

提出“非经方不能治大病,非伤寒不能成大家”的观点,主张学伤寒即应注重经旨之原义。主张经方类法活用论,这是先生在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证治体系进行长期研究与运用体验的过程中,受到后世注家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以方类证、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以法统方研究方法的启发,和其先师万友生先生倡导的方证分类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结合自己临证积累起来的正反经验,逐渐形成的一种学术见解和临证创意。其核心主张是:①临床选方用药应特别重视经方的实践,辨证组方应以经方为蓝本,以此可奠定理论扎实而疗效稳固的临证基础;②临床运用经方,要学会加减化裁、以法类方,要懂得以主方统领类方,以经方沟通时方,这样才能达到临证选方精而不滥、辨证用药活而不乱,病症虽千变万化,论治则有法可寻;③临床总结经方,一要要注意经验将回归经典,二要懂得知常达变,不拘于经方之陈规旧制。

辨证思路突出杂病以寒热虚实夹杂为常见,以气郁、痰饮居多,以肝胆脾胃不和为众的发病特点。八法分类,以类统方,以方类证;治杂病以调和为主旨,常以调气为先,和中为本。临证治疗杂病,特别注意扶正纠偏、以和为尚,极少用破气破血、攻下逐水之品。

先生善用经方,尤其是小柴胡汤、四逆散、桂枝汤、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之类,善于灵活加减化裁柴胡类方、桂枝类方,用以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充分发掘了《伤寒论》对现代临床的指导价值和经方的广泛实用性。有时经方与时方合用,或单用时方,补经方之未备。

先生治杂病常以和法为主,汗、吐、下等攻伐之剂较少单用、重用,温、清、补、消,也多配对互济。杂病以气滞痰湿为常见病机,气机以中焦为枢纽,痰饮水湿以脾胃为源头,肝胆则为气机水湿运动之先导,故许多非消化系统病变,其受病之所虽在不同脏器,但发病之源常关乎肝胆脾胃,这也是柴胡类方可以兼治多种系统疾病的原由。

先生喜用柴胡类方,正是突出了以小柴胡汤为主方的和法,和法之中可以兼容八法,故常用于内外相兼之杂病,表里寒热虚实上下皆可兼顾,以小柴胡汤作为母方,衍化出20多个常用变通方,治疗内科多种杂症。

临证验案

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