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谷 (ST43)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陷谷 (ST43,XianGu) 输穴

Akupixstst43.jpg

主治

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肠鸣腹泻,足背肿痛,热病。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扭伤;

其它:肾炎,结膜炎,胸膜炎。

释名

陷,凹陷;谷,山谷。穴当足背第2~3跖骨间凹陷如谷处。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足背,当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母长伸肌腱、第2骨间背侧肌、母收肌;穴区内有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腓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功用

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

配穴举例

配悬钟治腹满 (《针灸资生经》);配下脘治腹胀肠鸣 (《腧穴学》)。

配列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面目痈肿。

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热病,肠鸣而痛,腹大满,喜噫。

《资生》:主腹大满,善噫。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输送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灵枢•本输》:“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

功效

行水,利气。

主治

古代记述:颜面浮肿,目赤痛,肠鸣腹痛,腹水,盗汗,足背肿痛,发热,热病汗不出,腹大满,喜噫,咳逆不止,{88}逆不止,{88}疟少气,季肋支满痛。

近人报道:癔病。

方例

面目痈肿:陷谷、列缺。

肠鸣而痛:陷谷、温留、漏谷、复溜、阳纲。

卒面肿: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

产后善噫:陷谷,期门。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

输穴。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T43)&m=0 陷谷 (ST43)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43)&m=0 《陷谷 (ST43)》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