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白 (SP1)
隐白 (SP1,YinBai) 井穴
目录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
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
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其它:尿血。
释名
隐,隐藏;白,指“白肉”。喻其穴隐于赤白肉际处。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O.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功用
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配穴举例
配足三里治下血 (《针灸大成》);配委中治衄血不止 (《针灸资生经》)配血海、神门治妇人流血不止,配厉兑治多梦 (《腧穴学》)。
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衄血。
配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
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操作
斜刺O.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腹中有寒气,隐白主之;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大成》: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吐衄血,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聚英》:小儿客忤,慢惊风。
现代研究
(l)针刺隐白穴在X线下观察,可见胃蠕动减慢。 (2)有报道,点刺隐白穴出血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每日或间日1次,有较好效果。另有报道,灸隐白每日1~5次治疗子宫功能性出血有较好疗效。
别名
鬼垒,鬼眼,阴白。
穴义
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名解
1)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隐白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隐白。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3)阴白。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
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生发脾气。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位置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1分处。
《灵枢•本输》:“足大指之端内侧也”;《灵枢•热病》:“去爪甲如薤叶”;即足大趾趾甲廊内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功效
调血统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
主治
古代记述:腹胀,逆息,腹中有寒气,气喘,肠热暴泄,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热病衄血不止,烦心善悲,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梦魇不宁,女子月事过时不止,崩漏,吐血,大小便皆血,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男隐卵大{94}病,小儿客忤,慢惊风,癫狂。
近人报道:月经过多,子宫痉挛。
方例
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大敦。
衄血剧不止:隐白、委中。
不得卧:隐白、天府、阴陵泉。
吐衄血:隐白、脾俞、上脘、肝俞。
便血:隐白,足三里。
月经过多:隐白、气海、血海、三阴交。
刺灸法
浅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其它
井(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