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 (BL12)
风门 (BL12,FengMen)
足太阳,督脉之会。
目录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流涕。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
外科系统疾病:破伤风,背部痈疽,胸膜炎;
其它:感冒,荨麻疹,肩背软组织疾患,遗尿等。
别名
风门热府、热府。
释名
风,风邪。门,门户。穴居项背部,为风邪出入之处。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2、3胸神经后侧皮支及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2胸神经后支、第3胸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配穴举例
配合谷、外关治发热、咳嗽;配肩井、支沟治肩背痛、肋间神经痛;配曲池、血海治荨麻疹 (《腧穴学》)。
配肩井、支沟,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疼痛,肋间神经痛。
配合谷、外关,有解表清热的作用,主治发热、咳嗽。
配曲池、血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操作
1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风眩头痛,风门主之。
《铜人》:治伤寒颈项强。
《大成》:主上气喘气。
别名
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
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名解
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