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滞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食滞证,中医病证名。是由于暴饮暴食、饮食过多,或空腹大量食柿子,因饮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积存留滞于胃肠,导致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证。消化不良、厌食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常出现或伴有食积证。

治法

消食导滞。

病因

暴饮暴食,饮食过多,或空腹食用大量柿子。

病机

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和消化之后精微物质、糟粕的输送,主要依靠脾胃,同时还有肝胆的疏泄功能、以及心肺的运送敷布、大肠与小肠的传导等功能相辅。如果饮食过量,超过了人体的运化能力;或人体的运化功能减弱(包括脾胃虚弱、肝胆失于疏泄、大小肠传导失司等),饮食就会内停在胃或肠,这就形成了食滞证,而食积产生后,不仅会进一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又可阻滞胃肠的气机运行,容易伴见气滞证;食积久留又会蕴生邪热或形成痰湿,从而出现食积、湿热互结的病证。

临床表现

食积于胃为主者: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味酸腐而臭、反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胃脘胀痛减轻; 食滞于肠为主者:腹痛肠鸣、泻下粪便恶臭如坏鸡蛋,泻后腹痛减轻。上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均有厌食或闻到、看到食物即感恶心,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方剂

保和丸。

常用中药

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莱菔子。 [1-3]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食滞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食滞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