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鼓峰
人物经历
高鼓峰 (1623~1670年),名斗魁,字旦中,浙江鄞县人。 高氏少时喜好书法,兼好医药方书。因举兵抗清败归。遂由儒而精医,起痼扶衰,他行医于吴越间,以其余财,救济穷困的亲友,治病收入,随手散尽,因此临终时家徒壁立,几至无以为殓。
主要著作
著有《四明心法》又名《医家心法》3卷、《四明医案》1卷,另遗著诗文有《桐斋集》、《语溪集》、《冬青阁集》数种。
医术特点
高氏论病偏重内因,重视脏腑功能失调,尤其着眼于真阴真阳的偏盛偏衰,治疗上着重调整水火之偏,补上升阳和疏肝理郁,并有一定的创见。高氏进一步阐发了温补学说。他认为人以元气为本,病以内因为主,治疗念念不忘顾护元气。并认为“人之元气有限”,故补不嫌早,攻不嫌迟,用药偏于温补,主张用扶正的手段以达到祛邪的目的。高氏不仅将温补学说广泛运用于内伤杂病,并且用于外感热病,他提出温病后期伤阳的问题,指出舌苔黑滑用八味丸,并在所撰《四明医案》,记载了数例用参、附等温热药以治热病伤阳的案例。高氏创用益气助阳之法,以治疗温病后期阴损及阳,以及亡阳厥脱之证,实为难得。高氏不仅擅长用八味丸补阳,而且对用六味饮化裁治疗阴虚火旺之证,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他对郁证的论治,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疾病无论内外,皆由“七情过极,必生拂郁之病”。对于郁证的治疗,一般多以逍遥散、越鞠丸加减,但若阴虚火旺之体遇此,柴胡、香附等升散香燥之品伤正劫液,则易犯“虚虚”之戒,为此高氏创制了滋水清肝饮,药用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白芍、归身、山栀、枣仁。取六味地黄丸滋阴,山栀降火,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枣仁养血柔肝,更适用于阴虚之郁证。高氏对于杂病的治疗亦有不少独到之处。如对于形体壮实而有“血燥大肠枯干、黑屎积叠胃底”的患者,高氏主张将大黄加入滋润药中以助血药,谓“大肠一润利,而胃自开矣”。确有其效。高氏习医20余年,穷研《内经》,参究前人之学,在医学事业上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