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注
二十四卷。唐·王冰(号启玄子)编注,成书于唐宝应元年(762)。本书后经宋嘉FH祐二年(1057)校正医书局高保衡、林亿等奉敕校正,题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后世《素问》的通行本。王氏鉴于当时《素问》流传本“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之类的纰缪不可胜数,使研习者难以理解经文旨意,遂在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古传本,重行编次注疏,将原九卷残本改编为二十四卷。由于原第七卷亡佚,王氏据先师张公秘本及旧藏之卷补配了“天元纪大论”、“气交变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被后世称为“七篇大论”的内容,第七十二“刺法论”、第七十三“本病论”两篇亡佚,不复能补,实存七十九篇。其中,卷一包括“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四篇,首述摄生要义;卷二包括“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别论”等三篇,阐论阴阳五行学说;卷三包括“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等四篇,发明藏象理论;卷四包括“异法方宜论”、“汤液醒醴论”等五篇,叙述治法要略;卷五、卷六包括“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等四篇,介绍色脉诊法;卷七、卷八包括“藏气法时论”、“通评虚实论”等十篇,列举病机虚实;卷九至卷十三包括“评热病论”、“疟论”、“咳论”、“举痛论”、“厥论”、“奇病论”等十九篇,分述病证纲要;卷十四至卷十八包括“刺要论”、“气穴论”、“水热穴论”、“调经论”等十六篇,阐述经穴针法;卷十九至卷二十二包括七篇大论,发挥运气学精微;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包括“著至教论”、“征四失论”、“方盛衰论”等七篇,以四诊合参、医德等杂论为主。经王氏重新编次后的《素问》不仅条理井然,而且突出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所增改经文之字皆朱笔书写,使其不相杂糅。经文注疏概以训诂为据,结合医理、天文、地理、物候等方面的知识对其奥义作了探微索隐的阐释,尤其在运气学说及病机证治理论等方面有重要发挥,对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运气学说方面,不仅因王氏的增补而使古代运气学说得以较完整地流传后世,更由于综合运用当时各相关学科知识对运气学说中“亢害承制”运动变化规律进行全面的阐述,使之与人体生命运动形式、生理现象、病机变化乃至于临床治疗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后世医家在这些方面各有建树奠定了基础。如王氏从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往复运动,论述呼吸出入、升降气化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井借以说明脏腑本气的性质有“肝气温和,心气暑热,肺气清凉,肾气寒冽,脾气兼并之”的生理特征;复从造化之气失常而万物皆病的角度,揭示诸病之始无非有因气动而生于内或内有所成、不因气动而生于外或外有所成之四类,从而开辟了脏腑生理、病机研究的新途径。刘完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脏腑六气生理病机说,王履则进一步承袭其“亢害承制”说而有所发展,张元素等宗其类分而有辨别诸病之法。至于王氏所倡导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著名论断,不仅开启了薛己等探究命门之奥的途径,而且也是张介宾等填补真阴、温养元阳、阴阳相济、引火归元治法之先河。王氏在伤寒、消渴、虚损、郁证、血证等诸多病症的辨证论治方面也有十分精辟的阐述和发挥。注疏中还引征了《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中浩图经》、《黄帝明堂经》、《正理伤寒论》等亡佚古医籍,使后人可得以略知其梗概。历代学者对王氏注疏之功评价较高,谓其“注内有补经文所未及者,可谓有功先圣”,但对其编次删补工作则时有“非汉魏六朝原书”之微词。现存版本均为宋代校正医书局刊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不同翻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