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本草纲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本经》上品)

修治

曰∶凡使勿用木 草,真相似,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也。须去头上皱皮,蒸 半日,擘细,于槐砧上锉用。 时珍曰∶今人但捶扁,以蜜水涂炙数次,以熟为度。亦有以盐汤润透,器盛,于汤瓶蒸 熟切用者。

释名

黄 (《纲目》)、戴糁(《本经》)、戴椹(《别录》,又名独椹)、芰草(《别录》, 又名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 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 。或作蓍者,非矣。 蓍,乃蓍龟之蓍,音尸。王孙与牡蒙同名异物。

集解

《别录》曰∶黄 ,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弘景曰∶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 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俗方多 用,道家不须。 恭曰∶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宁州者,亦佳。 颂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 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 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 。然有数种,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并同,而力 不及白水 。木 ,短而理横。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 ,折皮亦似绵,颇能乱真。但苜蓿 根坚而脆,黄 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 承曰∶黄 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 ,非谓其柔韧如绵也。今《图经》所绘宪州者, 地与绵上相邻也。 好古曰∶绵上,即出西沁州;白水,在陕西同州。黄 味甘,柔软如绵,能令人肥;苜 蓿根,味苦而坚脆,俗呼为土黄 ,能令人瘦。用者宜审。 嘉谟曰∶绵上,沁州乡名,今有巡检司;白水、赤水二乡,俱属陇西。 时珍曰∶黄 ,叶似槐叶而微尖小,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青白色。开黄紫花,大如槐 花。结小尖角,长寸许。根长二、三尺,以紧实如箭竿者为良。嫩苗亦可 淘茹食。其子收 之,十月下种,如种菜法亦可。

气味

甘,微温,无毒(《本经》)。白水者冷,补(《别录》)。 元素曰∶味甘,气温、平。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太阴气分,又入手 少阳、足少阴命门。 之才曰∶茯苓为之使,恶龟甲、白藓皮。

主治

痈痈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本经》)。 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别录》)。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治发背,内补(甄权)。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破症癖,瘰 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痰嗽,头风热毒赤 目(《日华》)。治虚劳自汗,补肺气,泻肺火、心火,实皮毛,益胃气,去肌热及诸经之痛 (元素)。主太阴疟疾,阳维为病,苦寒热;督脉为病,逆气里急(好古)。

发明

弘景曰∶出陇西者,温补;出白水者,冷补。又有赤色者,可作膏,用消痈肿。 藏器曰∶虚而客热,用白水黄 ;虚而客冷,用陇西黄 。 大明曰∶黄 ,药中补益,呼为羊肉;白水 ,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 劳;赤水 ,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并同;木 ,凉,无毒,治烦排脓之力,微于黄 ,遇阙即倍用之。 元素曰∶黄 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 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曰∶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好古曰∶黄 ,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及肤痛,是皮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 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 杲曰∶《灵枢》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 既补三焦, 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 则益 气也。又黄 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 温 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震亨曰∶黄 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 以三拗汤泻之。 宗 曰∶防风、黄 ,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 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 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也。 杲曰∶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震亨曰∶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 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柳太后之病不言,若以有形之汤,缓不及事;今投 以二物,汤气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生也。 杲曰∶小儿外物惊,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若脾胃寒湿,呕吐腹痛,泻痢青白,宜用 益黄散药。如脾胃伏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者,用益黄、理中之 药,必伤人命。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以甘寒泻火,以酸凉补金,使 金旺火衰,风木自平矣。今立黄 汤泻火补金益土,为神治之法。用炙黄 二钱,人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白芍药五分,水一大盏,煎半盏,温服。 机曰∶萧山魏直着《博爱心鉴》三卷,言小儿痘疮,惟有顺、逆、险三证。顺者为吉, 不用药。逆者为凶,不必用药。惟险乃悔吝之象,当以药转危为安,宜用保元汤加减主之。 此方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内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 作为脓血,其证虽异,其理则同。去白芍药,加生姜,改名曰保元汤。炙黄 三钱,人参二 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险证者,初出圆晕干红少润也,浆长光泽,顶陷不 起也;既出虽起惨色不明也,浆行色灰不荣也,浆定光润不消也,浆老湿润不敛也,结痂而 胃弱内虚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后生痈肿也,痈肿溃而敛迟也。凡有诸症,并宜此汤。 或加芎 ,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详见本书。 嘉谟曰∶人参补中,黄 实表。凡内伤脾胃,发热恶寒,吐泄怠卧,胀满痞塞,神短脉 微者,当以人参为君,黄 为臣;若表虚自汗亡阳,溃疡痘疹阴疮者,当以黄 为君,人参 为臣,不可执一也。

附方

旧五,新九。 小便不通∶绵黄 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 二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气虚白浊∶黄 (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经验良方》) 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 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用绵黄 (箭 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 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 六 一汤。(《外科精要》) 老人秘塞∶绵黄 、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 水 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此药不冷不热,常服 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肠风泻血∶黄 、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 宝方》)尿血沙淋,痛不可忍∶黄 、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浓大,四、 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方》) 吐血不止∶黄 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 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点 汤服。(席延赏方) 肺痈得吐∶黄 二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 惠方》) 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黄 二两, 茹一两。醋浸一宿,以 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外台秘要》)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黄 、川芎 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 人良方》) 阴汗湿痒∶绵黄 ,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赵真人《济急方》) 痈疽内固∶黄 、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 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茎叶

主治

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别录》)。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黄芪《本草纲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黄芪《本草纲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