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5
个编辑
更改
无编辑摘要
== 手术名称==
钛合金螺纹骨钉支架外固定法用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1870年Beranger-Frand在治疗下颌[[骨折]]时,用一根木闩连接在固定骨折段两侧的螺钉上,成为单侧外固定器的雏型。1936年Roger-Anderson将横贯钉固定在一个可调节的[[金属]]轭状连接器和杆,曾广泛用于二次大战欧洲战伤的下颌[[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固定,l962年仍列入原西德联邦国防军新式医药包用于颌骨固定的装备。但Roger-Anderson装备中的骨钉太细,螺纹太密,轭状[[关节]]等固位都不牢靠,连接杆呈直线型,又不易[[适应]]下颌骨弧度。1949年Morris用自凝[[塑料]]条代替Anderson固定器的金属连接杆,将胶状塑料长条横贯在Vitallium[[骨螺]]钉上,10min硬化后,即成为一种口外[[夹板]],并能适合牙颌弓弧度。
本法的优点:它允许离开粉碎骨、[[感染]]区作早期固定,手术时间短,在野战[[医院]]的条件下即可施行。适合于大量颌骨[[伤员]]快速处理而后送,此法较牙弓夹板要省时、安全可靠、下颌关节仍可[[活动]],有利于进食和维持[[营养]],[[保持]]口腔卫生。
== 颌骨的解剖==
钛合金螺纹骨钉支架外固定法
== 概述==
由左右对称的,不规则的锥[[体骨]]在中线联合而成,是颜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其上方构成眶底,下为口腔顶部,内侧形成[[鼻腔]]外侧壁,上颌骨体部中央为上颌窦,窦腔呈锥形,腔内衬以黏膜覆盖,窦口居于其内侧壁上部鼻中道半月裂处,与鼻腔相通。上颌骨有四个骨突起,即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在上前方,它与[[颧骨]]、[[鼻骨]]、[[筛骨]]依骨缝相衔接;在后方,[[硬腭]]后缘、上颌[[结节]]分别与腭骨、蝶骨翼板相接缝而固位于颅底。两侧上颌骨间连接处构成梨状孔和鼻腔。筛骨的垂直板,与鼻中隔软骨和犁骨共同形成鼻中隔。
面颅伤平时所见,多为交通事故,撞击、坠跌、墙壁塌方,少数为骡马踢伤。LeFortⅡ、Ⅲ型等中面部严重损伤累及上颌骨、鼻骨、颧骨或[[眼眶]],也可并发额筛区骨折,通过额窦,筛窦和筛板途径,与前颅窝和[[大脑]]额叶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菲薄的泪骨,筛窦纸板易受损伤,在额筛骨缝处,前筛孔通过鼻睫状神经,前筛血管,后筛孔通过后筛神经和血管,骨折片向后穿破这些血管,是[[眶内血肿]]的原因之一,是[[需要]]立即切开引流的一种并发症。眶内侧壁最后部分由蝶骨体形成,正好在视神经孔之前,骨折线累及视神经孔,刺伤视神经可导致[[失明]]。眶上壁骨折延及眶上裂时,可损伤通过眶上裂的神经(动眼、滑车、外展等[[运动神经]]、三叉神经第1支)及上眼静脉,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其特征为[[上睑下垂]],眼球不能转动,[[瞳孔]]放大,调节[[麻痹]],额部[[皮肤]]及角膜[[感觉减退]]。
是构成面部下1/3的主要骨骼,也是头部惟一能活动的骨骼,呈[[马蹄]]形,分为体部和升支部。下颌骨体部为呈弓形的水平部分,在两侧各有一垂直的升支部,体部和升支相延续处为下颌角部,体部在正中处形成颏联合。下颌骨升支的上部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突起呈扁平三角形,称为喙状突,后方的突起称为髁状突,借助于[[咀嚼肌]]群和韧带将其纳于颞骨鳞部之下颌突内,组成[[颞下颌关节]],与颅内[[相关]]联。
==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早期复位、固定和功能运动治疗,是确[[定性]]治疗四肢骨折的三大原则。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则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上颌骨折时,因其骨面附丽的肌肉,除翼内、外肌外,多为一些弱小的表情肌,只要牙齿能恢复到正常的咬关系,[[判断]]骨折段已基本复位,[[然后]]选择骨折的固定[[方法]]使之固位于颅底。而下颌骨折由于强有力的咀嚼肌群的牵拉可引起明显错位,固定下颌骨折的方法必须更稳固,同时又要考虑到颞下颌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主动和无痛的活动可促进骨和软组织的血运,滑膜液促进关节软骨营养,并结合部分承重,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等,因此,下颌骨折的治疗指导原则,需兼顾上述三大原则。 === (1)恢复咬合是治疗的宗旨=== 颌骨骨折不同于长管骨折,它的显著特殊性,即颌骨体上存在一排弓形牙列,并在上、下颌骨间形成正常咬合关系,司理咀嚼功能。[[鉴定]]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优劣,常以能否恢复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作为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而骨段上的牙齿常被利用作为结扎牙弓夹板或其他口内夹板进行复位固定的支柱或锚基。在非火器伤线型骨折,关于骨折线上牙齿处理问题,目前多主张应尽量保留骨折线上的牙齿。断根、极度松动牙、骨折线通过下颌第3磨牙阻生或埋伏牙,则应拔除。对于颌骨火器伤,更要珍惜剩余牙齿的牙槽突,应千方百计地加以复位保留,[[牙冠]]被打断但有牢固的牙根,特别是后骨折段上的牢固牙根,可作根管治疗,也有利于作为桩钉或覆盖托牙的固定。 === (2)术前必须摄片明确诊断===
严重颌面[[创伤]]或火器伤,应多常规拍摄头颅正、[[侧位]][[X线]]平片,以免遗漏[[颅骨骨折]]、弹片异物等。正位片一般采用标准后前位即额鼻位,可显示颅骨,上、下颌骨正面像。但颞骨岩部重叠于两[[侧眼]]眶内。如欲观察前额、眼眶和筛窦区,则可将球管射线角度向足倾斜23°,对准鼻点投照(又称柯氏位)。此时如让病人张大口,髁状突已滑出关节窝,避开岩骨骨脊的重叠,可清晰显示关节小头[[内外]]径。头颅侧位平片可显示颅底眶顶,筛骨筛板、蝶鞍、鼻骨和上、下颌骨侧面像。
单纯下颌骨折,可采用斜侧位投影,可显示下颌体、角、升支部的侧位像。髁突部骨折,则可拍颞下颌关节侧位片,必要时应增拍断层照片。X线咬片适应于上颌骨垂[[直骨]]折(显示硬腭牙弓),下颌颏部斜坡骨折舌侧骨板倾倒。此外,为了观察骨折线与牙齿关系,决定牙根周围有无感染或骨[[吸收]]阴影,常须拍摄牙齿舌位片。曲面体层(全景)X线[[摄片]],可将上、下颌骨,颞下颌关节以及全口牙齿的[[影像]]全部平展在一张15cm×20cm照片上,对下颌骨多发性骨折的诊断比较[[理想]]。眶底暴裂性骨折,筛板及颅骨底骨折则最好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像以明确诊断。
颌面骨折早期处理是急救处理的继续,包括确保呼吸道通畅,进一步[[止血]],抗[[休克]]、抗感染等,初期[[外科]]处理,原则上应尽早施行,如全身情况和伤情已趋[[稳定]],软组织伤后[[水肿]]3~4d内开始[[消退]],鼻骨骨折、鼻眶骨折或暴裂性[[眶底骨折]],应在伤后7d内复位,可通过头皮冠状[[切口]]显露,或两外侧方切口,必要时增加鼻根部横切口联合侧方切口予以开放显露,可使骨折片对位较精确,并用30号细钢丝骨间结扎,外固定夹板,[[石膏]]帽支架矢向悬吊固定。较彻底的开放性复位致[[鼻中隔偏曲]]等后遗症,比施行闭合性复位治疗者少得多。如暴裂性眶底骨折或其鼻眶骨缺损,还可用薄髂骨板进行初期[[骨移植]]。脑脊液鼻漏不是手术的禁总证。
上颌骨折复位的宽限期约为10d,如未确诊即行复位,可导致面中部严重伸长畸形,错、反和开畸形等,刚受伤时整复较易,后期修复极为困难。下颌体部骨折,尚可适当放宽期限,但[[髁突骨折]],如显著移位需开放性复位固定,则亦应在伤后10d内施行。 === (4)颌间固定是颌骨骨折治疗的基本方法===
不论上颌骨折或下颌骨折,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软金属丝挂钩牙弓夹板颌间弹性牵引复位固定,是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确保上、下牙齿咬合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新鲜骨折]]断端间局部[[疼痛]]可产生肌肉痉挛,小橡皮圈弹性牵引,数日内即可逐渐地复位到精确的正常咬关系,复位后的牵引,只是用以维持骨折断端[[接合]]的位置而已,上颌骨折约维持4周,下颌骨折约维持6周,在牵引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牵引力的方向和咬合关系,必要时及时调整。为了克服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不便于进食的缺点,可在固定1~2周后,可在病人进食时暂时解除小橡皮圈,待饭后仍予挂上,这样既不影响固定,操作亦称简便,病人也可自己对镜操作,而小环颌间[[结扎法]]则无此种灵活性和持续牵引作用。近20年来,用不锈钢或钛研制的接骨板进行骨接合术(Osteosynthesis)已成颌骨骨折治疗的重要方式,不仅可减少对长期颌间固定的依赖,而且还具有促进骨愈合,早期恢复颌骨功能,减少并发症等特点。但在螺钉-接骨板正确操作以前,颌前牵引复位取得确切的正常咬合关系,仍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牙弓夹板弹性牵引是治疗颌骨骨折中最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是恢复正常咬合关系,防止错的最佳方法。然而,单凭牙弓夹板仍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固定,还须选择其他固定方法联合应用,才能达到稳妥可靠。如上颌骨折,除作颌间牵引复位外,必须增加利用Le-Fort骨折线以上颅骨固定,将上颌骨向上悬吊固定位于石膏帽支架装置,或金属丝骨内悬吊固定法或直接骨缝合,使骨折创面紧密接合,有利于压迫止血和顺利愈合。否则当张口时,下颌骨向下运动,就会把上颌骨折创面重新拉开,分离,尤其在高位上颌骨折颅面分离时,则并发症更严重。又如下颌体颏部斜型骨折时,骨折段可向舌侧倾倒、下颌下缘斜型咬开,或髁突骨折显著移位且不对位时,尚须兼用[[切开复位]]骨折端复位后,用不锈钢丝骨缝合或其他方法加以固定。
①动力加压钢板和偏心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and Eccentric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1976年,Bernd Spiessl等将此原则应用于下颌骨折的内固定,并提出“颌骨外科新概念”,应用球面滑动原理,设计加工生产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和偏心动力加压钢板(Eccentric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EDCP),生物力学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坚强内固定是颌骨外科成功的关键,具有高成功率,低合并症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