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痱

来自中医百科
Whywhy讨论 | 贡献2017年3月13日 (一) 16:22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医称晶形粟粒疹,较少见,好发于高热大量出汗的病人、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及老年人,常见于颈部与躯干,为集积、表浅、晶莹透亮的小疱,周围无红晕,疱壁薄,易磨破,无痛感,痒感很轻。病程短暂,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吸收结痂脱屑而愈。

白痱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容易生痱子的人,注意皮肤卫生,勤擦汗,多冲温水澡。衣服要宽松、柔软,通气性好,吸汗性强,以丝、麻、棉质品为宜。多喝水以保持大小便畅通,利于排泄体内暑湿。不要在空调室内及吹电风扇时间过长,防止汗腺闭塞,使热毒蓄积。中医说“暑当与汗俱出,勿止。”此话有科学性。预防措施做到位,就不容易生痱子

白痱的原因

痱子皮肤汗腺部位发生的轻度炎症,由于天气热,湿度大,汗液不易蒸发浸渍表皮,与皮肤上的污垢一起堵塞了汗腺口而产生

白痱的诊断

(1)常见于高热骤然出汗退热或大量出汗的患者。  (2)皮疹多发于躯干部。  (3)皮疹为针头大小的水疱,疱壁薄而微发亮,疱液清澈透明,疱的周围没有红晕。疱壁轻擦即破。愈后有极薄、细小的鳞屑

白痱的鉴别诊断

脓痱:脓痱(脓疤性粟粒疹) 是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也常见。脓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但溃破后可继发感染

红痱:西医称红色粟粒疹,是夏季最为常见的皮肤病,任何年龄的人均可发病,好发于颈部胸部腋下、腿弯、女性乳房下及婴幼儿面与臀部。是表皮在汗液较长时间浸渍下引起汗腺管口阻塞,导致汗液不能畅利地排泄而形成。为圆而尖如针头大小的丘疹,周围有红晕,痒感重,常呈阵发性,遇热痒剧。天凉后消退时轻度脱屑。  脓痱:更为少见,好发于皮肤皱褶部位,如四肢屈侧、大腿根部及小儿头颈部,为浅表性的粟粒状小脓疱,此时已有轻度化脓性炎症现象,溃破后更易产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常能引发毛囊炎疖肿,形成人们常说的毒、热疖、暑痘。

(1)常见于高热骤然出汗退热或大量出汗的患者。  (2)皮疹多发于躯干部。  (3)皮疹为针头大小的水疱,疱壁薄而微发亮,疱液清澈透明,疱的周围没有红晕。疱壁轻擦即破。愈后有极薄、细小的鳞屑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白痱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白痱》经典原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