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疱疹病毒I型
目录
[隐藏]猴疱疹病毒I型的治疗
尽管体外实验表明,抗病毒药物ACV、GCV等对猴疱疹病毒I型的疗效仅为对HSV-I疗效的1/10,但体内实验证明是有效的。故ACV及GCV成为推荐用药。一旦疑及感染了BV,应口服大剂量ACV1个疗程(即ACV800mg,5次/d,持续3周)用作快速预防。对于出现症状者,应在24h内实施治疗;静滴ACV10~15mg/kg,1次/8h,共5~7天,以后可口服800mg,5次/d,直到血清试验阴性或病毒培养阴性。GCV用法按常规进行。局部处理:对被猴咬伤或抓伤的局部创面须彻底清创,可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抗毒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免疫球蛋白,亦可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创面亦可外敷季德胜蛇药片。
概述
B疱疹病毒(B virus disease)又称B疱疹病毒感染(herpes virus simiae),其感染猴类而得名。人被感染BV的猴咬或抓伤后可发生皮肤损害,淋巴结炎及流感样综合征,甚而并发病毒性脑炎。BV对人类的致病作用远比对猴强。病毒感染后潜伏期2天~10年,一旦发病则情况严重。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硬结,1~3天后形成水疱;全身症状多样化,包括发热、流感样综合征,尤其是头痛、肌痛、疲劳等,还可出现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口咽部水疱状损害等。病情继续加重则可发生BV感染性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猴疱疹病毒I型主要依靠抗病毒药物治疗,被猴咬伤或抓伤的局部创面须彻底清创,可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抗毒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免疫球蛋白,亦可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创面亦可外敷季德胜蛇药片。针对有可能接触感染猴或猴的器官组织的人员可预防性接种BV疫苗和多价免疫球蛋白。
疾病名称
猴疱疹病毒I型
英文名称
B virus disease
猴疱疹病毒I型的别名
herpes virus simiae;B疱疹病毒感染
分类
ICD号
B08.8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目前不十分清楚,有证明表明,BV对人类的致病作用远比对猴强。病毒感染后潜伏期2天~10年,一旦发病则情况严重。人类感染BV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猴的感染性唾液或组织培养物。如被感染猴咬伤、抓伤而直接接触了猴的组织或体液,人体破损的皮肤沾染了猴的唾液,或实验室操作污染等。
病因
B疱疹病毒颗粒直径约160~180nm,由包膜与核壳体组成,内有线状ds-DNA。其形态学特征、病毒结构均与HSV相似,病毒抗原之间也有较多的同源性。
发病机制
人类感染B疱疹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猴的感染性唾液或组织培养物。如被感染猴咬伤、抓伤而直接接触了猴的组织或体液,人体破损的皮肤沾染了猴的唾液,或实验室操作污染等。
猴疱疹病毒I型的临床表现
B疱疹病毒对人类的致病作用远比对猴强。病毒感染后潜伏期2天~10年,一旦发病则情况严重。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硬结,1~3天后形成水疱;全身症状多样化,包括发热、流感样综合征,尤其是头痛、肌痛、疲劳等,还可出现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口咽部水疱状损害等。病情继续加重则可发生BV感染性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猴疱疹病毒I型的并发症
猴疱疹病毒I型可并发病毒性脑炎。
实验室检查
从患者疱液、组织匀浆中分离出BV,或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病毒培养。
诊断
近期接触过感染猴,感染部位出现典型皮损,伴全身“流感样综合征”症状,即考虑本病的可能;若从患者疱液、组织匀浆中分离出BV,或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即可做出诊断。
预后
病情加重则可发生BV感染性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猴疱疹病毒I型的预防
猴疱疹病毒I型的预防主要是针对有可能接触感染猴或猴的器官组织的人员进行:如BV感染预防常识性教育,指导相关工作人员进行BV感染安全防护措施的专门训练,如捕猴前采用保护性措施;猴舍工作区内应常规配置急救箱;相关人员应熟悉现场的急救处理;参观动物园勿戏弄动物,应身处隔离栏外等。对相关人员预防性接种BV疫苗和多价免疫球蛋白。
相关药品
精制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季德胜蛇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