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反映了其关于痰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治痰方法
丹溪治疗痰病痰证的方法,可以归纳为10法。①涌吐法:丹溪指出:“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暑气夹痰夹火实者,可用吐法。”升提之药如防风、川芎、桔梗等可促进呕吐。使用二陈汤加味作为涌吐剂,也是丹溪的首创;②清化热痰法:主治痰热证,代表方有清化丸、中和丸、黄连化痰丸等。③祛风化痰法:主治风痰证,代表方有搜风化痰丸、祛风痰行浊气方、上焦风痰方等。④燥湿化痰法:适于湿痰内郁诸证,代表方有治湿痰方、治肥人湿痰方。⑤消导化痰法:适于食积痰诸证,代表方有黄瓜蒌丸等。⑥益气化痰法:适于气虚痰郁诸证。丹溪指出:“内伤夹痰,必用参、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虚甚加竹沥。”内伤如夹痰者,“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竹沥,仍少入姜汁传送。”⑦软坚化痰法:适于顽痰、老痰为患诸证。丹溪指出:“老痰用海石、半夏、瓜蒌、香附、五倍子,作丸服。”“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他药大治顽痰。”⑧消瘀化痰法:适于痰瘀互结诸证。丹溪推崇苍术的化痰消瘀功用,认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而苍术治窠囊极妙。常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之类。⑨解郁化痰法:适于痰气郁结诸证,代表方有治痰郁方。⑩滋阴化痰法:适于阴虚夹痰诸证,代表方如保和汤。
简介
《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反映了其关于痰证的辨证论治经验。现略述于下。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大凡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生痰。许多疾病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以影响津液的生成、运化、敷布而变生成痰。丹溪认为治其病而消除成痰之因,便可以达到祛痰的目的。因此提出了“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学术观点,其治痰的主要途径有3个方面。朱震亨肿瘤==燥湿土而痰自化==
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则水湿内停,凝聚成痰。故治痰应注重健脾胃,燥湿土,令津液畅行而不致停留聚湿,则痰无由生。丹溪认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去痰须用苍白术。”二术既能健脾胃,助运化,又能燥湿土,祛湿邪,用以治痰是很中肯的。利水渗湿法虽是祛湿除痰的一种治法。但渗利之品如泽泻、猪苓、车前子等多服、久服极易耗伤精气。故丹溪主张慎用,并认为:“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理气机而痰自散==
《丹溪心法》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古方治痰饮用汗吐下温之法,愚见不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指出了理气机而化痰的重要意义。其常用理气药有香附、青皮、陈皮、枳实等。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中云:“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皆气为之也。庞安常有言:‘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余谓‘不治痰而治气’一语,为治痰妙谛。”可见通过调理气机而治痰的学术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痰致病==
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沥沥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清冷,或四肢麻痹不仁。”丹溪将与痰相关的疾病分成两类。其一,以痰为主因的疾病,如中风、哮喘、嘈杂、癫痫、喉痹、头风、头痛、头眩等。其二,痰为该疾病诸病因中的一种,如喘证、泄泻、痞证。前者“治痰为先”,“行痰为主”。对于后者,则是配伍化痰药,即使是消化系统疾病,如泄泻,“痰积宜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