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Ezhu.jpeg

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或温郁金、广西莪术的根茎。其性温,味辛、苦,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可治疗癥瘕积聚、经闭及心腹瘀痛,食积脘腹胀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病证。

药性

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

1、癥瘕积聚经闭及心腹瘀痛。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散瘀,消癥化积,行气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的癥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的诸般痛证,常与三棱相须为用。治癥瘕痞块,常与三棱、当归香附等同用,如莪术散(《寿世保元》),并可治经闭腹痛;治胁下痞块,可配丹参、三棱、鳖甲柴胡等药用;治血瘀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红花、牡丹皮等;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用;治体虚而瘀血久留不去,配伍黄芪党参等以消补兼施。

2、食积脘腹胀痛。本品能行气止痛,消食化积,用于食积不化之脘腹胀痛,可配伍青皮、槟榔用,如莪术丸(《证治准绳》);若配伍党参、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可治脾虚食积之脘腹胀痛。

此外,本品既破血祛瘀,又消肿止痛,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与其他祛瘀疗伤药同用。

用量用法

煎服,3~15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炮制

除去地上部分、须根、鳞叶,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切片生用或醋制用。

鉴别

根茎圆锥形,上端较尖,下端基部钝圆,长2~6cm,直径2~3cm。表面淡黄色,稍皱缩,上部有明显的环节,节上有鳞片样叶柄残基,两侧各有1列圆点状侧生根痕。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内皮层环圆形,中柱占大部分。气微香,味苦辣。

莪术鉴别.png

各家论述

1、缪希雍:“心腹痛者,非血气不得调和,即是邪客中焦所致。中恶疰忤鬼气,皆由气不调和,脏腑壅滞,阴阳乖隔,则疫疬疰忤鬼气,得以凭之。茂气香烈,能调气通窍,窍利则邪无所容而散矣。解毒之义,亦同乎是。其主霍乱冷气吐酸水及饮食不消,皆行气之功也,故多用酒磨。又疗妇人血气结积,丈夫奔豚,入肝破血行气故也,多用醋磨。”(《本草经疏》)

2、贾所学:“蓬术味辛性烈,专攻气中之血,主破积消坚,去积聚癖块,经闭血瘀,扑报疼痛。与三棱功用颇同,亦勿过服。”(《药品化义》)

3、王好古:“蓬莪茂色黑,破气中之血,入气药发诸香,虽为泄剂,亦能益气,故孙用和治气短不能接续。所以大小七香丸集香丸散及汤内多用此也。”(《汤液本草》)

4、蒋溶:“破气中之血,血涩于气中则气不通,此味能疏阳气以达于阴血,血达而气乃畅,放前人谓之益气。”(《萃金裘本草述录》)

5、高鼓峰:“广茂即莪术,凡行气破血,消积散结皆用之。属足厥阴肝经气分药,大破气中之血,气血不足者服之,为祸不浅。好古言孙尚药用治气短不能接续(《经》)言短气不足息者下之,盖此之谓也。然中气虚实天渊,景宜详审),此短字乃是胃中为积所壅,舒气不长,似不能接续,非中气虚短不能接续也。若不足之短而用此,宁不杀人?”(《医家心法》)

6、缪希雍:“蓬获莪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之所长,若夫妇人、小儿气血两虚,脾胃素弱而无积滞者,用之反能损真气,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即有血气凝结、饮食积滞,亦当与健脾开胃、补益元气药同用,乃无损耳。”(《本草经疏》)

7、黄凯钧:“虚人服之积未去而真已耗,须兼参术,庶几焉耳。”(《药笼小品》)

别名

蓝心姜、黑心姜、姜七。

来源

姜科植物蓬莪术或温郁金、广西莪术的根茎。

出处

药性论》。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莪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莪术》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