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引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养生引导法》一书撰者不詳,校刊者是胡文焕。它是運用導引、按摩方法養生治病的專著。全書列中風、風痹、腰痛、脾胃、眼目、諸痔等二十七門導引法,內容主要選錄隋代巢元方《諸病源侯論》養生導引方。

简介

《养生引导法》一书撰者不詳,校刊者是胡文焕。它是運用導引、按摩方法養生治病的專著。全書列、風痹、腰痛、脾胃、眼目、諸痔等二十七門導引法,內容主要選錄隋代巢元方養生導引方。補益門和老人們所列導行之法最多,輯有導引行氣法、蝦蟆行氣法、龜鱉行氣法,雁行氣法,龍行氣法,甯先生導引行氣法,彭祖穀先臥引法,王子喬八神導引法,五禽戲法,服氣吐納法,修真書六字訣等。多選自道家著等。==校刊者==

胡文焕,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通甫,号全庵,又号抱琴居士。素以琴棋书文著称于世,亦以儒医而闻名遐迩,对延年益寿之理论技术又颇多研究。他除编纂 ,并于其中包括有关养生学著述十余种外,更以《寿养丛书》为名,收载前人养生学佳作与自己编纂辑校养生学文献凡34种,68卷,实可称之为集明以前养性、养生学之大成。==内容简介==

〔原文〕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解说〕采用正立背靠墙姿势,不息,行气,(功法详见本节讨论)运用意识导气,使内气从头至足而止。这种练功法可以治疗疽病、疝气、大风、半身不遂,以及各种风痹病。

〔原文〕二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解说〕将两脚趾仰起、行气,五息而止,引气至腰背。可以治疗腰背痹痛和半身不遂,并能改善人的听觉。经常用此法练功,还能使诸根(佛家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对于声、色等能产生感觉,故称为根)清净,不受病邪和外界不良原素的侵袭和干扰。

〔原文〕三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收心使之安静),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壁的坐式,伸展两脚和足趾,排除杂念,使心神宁静,从头上引气,使内气随意念向下行到双脚十趾及足掌心的涌泉穴。如此反复以意引气做二十一次,等到脚底似有受气的感觉时为止。

这就是所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的功法。

〔原文〕四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同促)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的坐式,不息,行气,以意念引导内气,从嘴内至头顶为止。

可以治疗、痹症、大风和半身不遂。

〔原文〕五法∶一足 (同蹋、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欷(通欹、斜。倾侧)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解说〕一只脚踏地不动,另一脚伸向侧面,转身成斜势,两手相合尽量随身体掉转,左右交替十四次。可消除脊背风寒,半身不遂引起的气血不能通达润养肢体。

〔原文〕六法∶手前后递(交替、顺次更迭)互拓(举、推),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 (同膊。肩膀、肩胛)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 并冷血,筋急渐渐如消。

〔解说〕两手前后交替互推,尽力活动二十一次。然后停止推手,手掌朝下,低头面向心胸,以意行气下达涌泉穴和仓门,气至后守一会儿收功,收功时要放松全身,将气散开,使气平调。

此后再活动头部,向肩部前、后、左、右倾斜,柔和自如地转动十四次。这种功法可以祛除肩部血脉的寒邪,使筋脉拘急逐渐消除。

〔原文〕七法∶两手抱左膝,伸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痿。

〔解说〕采用踞坐姿式,用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伸展右腿,以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治疗下肢活动障碍,难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痿软无力。

〔原文〕八法∶两手抱右膝着膺(胸)。除下重难屈伸。

〔解说〕用踞坐位,两手抱右膝贴胸。可消除下肢沉重,难以屈伸。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养生导引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养生导引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