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巢元方,隋代医家。大业中(公元605年—616年)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
目录
人物简介
巢元方约生活于隋唐年间,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一说为西华人。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5年)医事活动频繁,任太医博士,业绩卓著。然而《隋书》无巢氏传记,仅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关于巢氏的记载。说隋大业五年八月, 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虽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著《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主要经历
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主要是历代及民间方剂、验方单方,卷帷浩大的大型方剂学著作《四海类聚方》2600卷编撰成书。由朝廷下诏,命巢元方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病因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就是在这社会时代背景下成书问世的。
著作
《诸病源候论》。
学术思想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因证候的新发展《诸病起源论》对寄生虫病发病原因、不同病的发病区域、各疾病的证候表现及对寄生虫性状、生活习性和侵入途径等一系列进行观察记载,至今仍然具有大的领先意义。巢元方在论述血吸虫病(古名为射工、溪毒、水毒等)时指出:血吸虫病发病具有地域特殊性,参吴(江浙一带)以东、江南一带的山洞溪水、水泽沼地为该病流行区域。血吸虫的生活习性发病季节,巢元方认为血吸虫冬月蛰服土内,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时易患病;雨水过大,便随水流入人家。
发病季节多为春秋两季,患者有疫区水域接触的经历。关于血吸虫病的征候表现,在水毒、射工、溪毒、中水、溪温等病名下均有描述,主要表现为初起寒热恶冷、头微痛、目眶痛、腹痛、心烦、洞泄、齿龈溢血,继则饮食不入,神志错乱恍惚等等。并在当时可能实施的条件下提出一独特的诊断方法:以大蒜数升捣碎放入温水中,令患者自浴,浴后遍身赤色斑纹出现者,即为血吸虫感染。这方法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或许早已落后不足一提,然而对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及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是一大胆的探索和可行的措施。关于沙虱(恙虫病)感染人,巢元方指出系由于在疫区的山洞水泽中洗浴,或阴雨天行涉于草丛中,细不可见的沙虱便“着于人身”,“钻入皮里”。关于预防发病的方法,巢氏指出应以微火熏燎有可疑接触史者全身,以期沙虱畏热而自行堕地。在关于沙虱病的记载中,古老的以毒攻毒思想具有免疫学意义上的萌芽作用,巢氏提出在冬季将沙虱研为细屑,合麝香末涂于周身,以期预防日后发病。
疥疮病
关于疥疮病,经过详尽地临证观察,巢氏对疥疮的好发部位为手足之间,以后渐及身;致病原因为状如水内疥虫感染;疥疮发病部位溃烂处可用尖细物挑出疥虫;而治愈该病的关键在于虫死病除等等,均有较为正准地论述。他指出感染途径为身接;愈后善恶在于疥虫侵入体内的数量及深浅程度;治疗时可采用艾灸疮面的简便易行方法以杀灭疥虫。肠道寄生虫的记载关于绦虫病,巢元方指出是由于食入不熟的牛肉导致发病。命名为“寸白虫”,为九虫之一,每节长一寸而形扁色白。或因食生鱼饮乳酪而致使寸白虫入侵内。关于蛔虫,书中称为“蛇瘕”,因蛔虫形状似蛇,发病时多缠绕成团而似瘕,成因在于饮污井之水、吞蛇鼠之精等不良饮食习惯。巢元方在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观察检测仪器的条件下,通过大量精细入微的临床观察和天才猜测,对于各种寄生虫病的论述大都比较切合实际,以至在千余年后我们在了解了《诸病源候论》的这部分有关内容时,仍然深刻地感受到巢元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灭的理性光辉。
过敏性疾患
对于过敏性疾患的认识:过敏性疾患,属于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隋代,人们认识人体免疫系统状态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而《诸病源候论》中关于“漆疮”的描述,弥补了病因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巢元方观察到同样接触到漆,有人立即面痒,继之胸、臂、腿及身各部均瘙痒肿起,凡以手搔之,红肿迅速蔓延;重者通身疮毒如豆或大如杏枣,脓肿热疼痛;再次接,依然发病如初,这类人便是“禀性畏漆”者;而另有许多人终日烧煮漆,却反不为之所害。巢氏认为这是在于人本性中对漆耐不耐之别的禀赋差,人无论男女大小,皆有耐漆不耐漆者。这对接触过敏性病变的认识,尤其是对个体差异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关于过敏
联想到19世纪前后青霉素问世,而许多患者因未经过敏试验便注射,以至引起过敏,甚至死亡的那段历史,巢元方这一观察之精和分析之深刻便更令我们肃然起敬。关于生殖系统疾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突出强调了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在于精冷精稀导致不育、精不射出导致不育,指明无嗣并非女方单方患病所致,这一论述的意义远远不限于医学治疗领域。另外,关于妇女不孕,巢元方详细列述病因,有风冷入胞、月经不利、腹部肿瘤、子宫脱垂等,以便医家临证详审细分,对证治之。关于新生儿破伤风(脐疮)和小儿先天性癫痫。《诸病源候论》中都予以具有进步性的阐述。对于各种临床最为常见的内科杂病,巢元方也有更为详尽的论述。
真心病
如对“真心病”病因的介绍,巢氏指出:心之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更进一步区别发病之愈后不同的原因,巢氏强调根本原因在于伤正经者速死,伤支别络脉者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原因在于伤损动脉的大小主次之别。《诸病源候论》作为一部研究诸病原因及证候的专著,自然不会忽略占病痛中相当部分的外科、伤科疾病。因而,书中大量有关外科手术、作科治疗的记载,充分反映了隋代及其前期的中医外科、伤科医疗水平。如书中记载对于开放性创伤创面异物去除必要性的认识:“金伤筋骨候”中强调只有清除异物,才能促进创口愈合;如碎骨或其他异物未除,便令人脓血不绝,痛烦不安;若箭镞入内则必先拔出,而后敷药方可合伤愈。这与当代创伤外科的清创原则是一致的。
肠吻合术
另外,《诸病源候论》还令人惊叹地论述到肠吻合术的实施方法步骤、术后注意事项等。肠吻合术应和于腹部创伤肠管断裂者,取断肠两端可见者,迅速以针缕如法,边续断肠,后取鸡血涂于缝口上,勿令气泄,推入腹内。术后护理重点在于二十日内研米粥饮服,不可饱食,术后百日方可正常进食。虽然我们不可能了解到这种肠吻合术如何消毒,如何抗感染等以及它的成功率有多高,只要想到这是公元7世纪的外科手术记载,便足以感慨不已了。更为惊人的是,《诸病源候论》还记载了大网膜的切除术,包括坏死的大网膜部分的血管结扎和大网膜部分切除术。采用生丝线将腹部外伤中受损的大网膜动脉结扎一夜,造成供血区域的扇形坏死,次日将其坏死部分一并切除;切除术后不可立即缝合腹腔,须将腹腔内血汁导出(引流);缝合部有严格的纵横、阴阳、逆顺、缓急等层次区别,使腠理皮肤,复愈如常。这一记录证明了《诸病源候论》所介绍的外科腹部水平是公元7世纪人类外科医学的最高峰。
临床应用
巢氏曾奉诏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六十七门,载列证候1739论,分别列述了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各科疾病的病因与证候,并讨论了一部分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预防、摄生、导引按摩、外科手术等一些治疗方法。此书为中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也是第一部由朝廷组织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诸病源候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1、书中主论病因证候,不载方药: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病因病理的阐述和对证候的描述具有较高水平。
2、发展了中医病因学理论:提出“乖戾之气”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并提出预先服药可以预防疫病感染。书中记载了多种人体寄生虫病,详述其形态及感染途径;并提出疥疮与疥虫侵染有关;炭疽病为传染所致;漆疮系“禀性畏漆”引起的过敏;山区瘿病是饮用了“沙水”致病。书中的许 多新观点和记载有较大进步。
3、在病理方面:书中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记载和系统描述,突出了各病的特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在证候分类学方面:对病症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如妇产科分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笔耕内、产后病五类。这种分类更加细致、明确,有利于临床应用。
轶事典故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起床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令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嫩肥羊,掺入中药蒸熟食下则愈。麻叔谋依方配药,蒸而食之,药未尽而病愈。元方又嘱其继续服药膳调理,可以防止疾病复发。
人物评价
巢氏曾奉诏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编撰《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书中记载了“疥虫”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湿疥的脓疤中,可用针头挑得,形似水中的蜗牛,其观察十分细腻,也是病因学说在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书中对“绦虫”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其中讲道:寸白虫会一段段的增生,逐渐长大达四、五尺长,这与现代医学对绦虫的描述十分接近,并且指出了这种病的发生与食用未熟的鱼和牛肉有关。书中描写了“漆疮”,这是一种发生在对漆敏感的体质的人身上的米粒样的丘疹。当接触到漆以后,只有这类人身上会出现,而其他人没有,这也是最早的免疫学研究,可以说这时的病因学说,对于过敏的认识已经十分全面了。书中还对传染病,如肺结核、天花、脚气病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甚至提到了妇女人工流产。在养生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见: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证牙齿健康的关键。甚至还描写了肠吻合手术的步骤、方法、缝合以及护理等。可见当时的外科手术也是比较发达的。
病源与证候是中医辨证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书内容丰富,描述详尽,分析准确,明确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的认识方面的内容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这方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直到今天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
后世影响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并对隋以后两代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重。 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撰《养生方导引法》,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钟病候,大都附“补养宣导”法,“以代药品”。如“风痹手足不随候”,其“补养宣导”法:“左右拱手,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