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评文》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医经著作。为《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的合称。

医经著作。为二十四卷(附:《遗篇》)和十二卷的合称。清·周学海评注。刊于1896年。内容全依通行本《内经》的编次排列。书中用品评文章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予以评述。但略于原书的医理及字义的解释。==书名==

《内经评文》==作者==

周学海==时代==

清朝,1896年

目录

《内经评文》 [清] 周学海(公元1896年)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卷一] 本输第二(法地) [卷一] 小针解第三(法人) [卷一]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 [卷二] 根结第五(法音) [卷二]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卷二] 官针第七(法星) [卷二] 本神第八(法风) [卷二] 终始第九(法野) [卷三] 经脉第十 [卷三] 经别第十一 [卷三] 经水第十二 [卷四] 经筋第十三 [卷四] 骨度第十四 [卷四] 五十营第十五 [卷四] 营气第十六 [卷四] 脉度第十七 [卷四] 营卫生会第十八 [卷四] 四时气第十九 [卷五] 五邪第二十 [卷五] 寒热病第二十一 [卷五] 癫狂第二十二 [卷五] 热病第二十三 [卷五] 厥病第二十四 [卷五] 病本第二十五 [卷五] 杂病第二十六 [卷五] 周痹第二十七 [卷五] 口问第二十八 [卷六] 师传第二十九 [卷六] 决气第三十 [卷六] 肠胃第三十一 [卷六]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卷六] 海论第三十三 [卷六] 五乱第三十四 [卷六] 胀论第三十五 [卷六]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卷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卷六]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卷六] 血络论第三十九 [卷六]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卷七] 病传第四十二 [卷七]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卷七]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卷七] 外揣第四十五 [卷七] 五变第四十六 [卷七] 本藏第四十七 [卷八] 禁服第四十八 [卷八] 五色第四十九 [卷八] 论勇第五十 [卷八] 背第五十一 [卷八] 卫气第五十二 [卷八] 论痛第五十三 [卷八] 天年第五十四 [卷八] 逆顺第五十五 [卷八]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 水胀第五十七 [卷九] 贼风第五十八 [卷九]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卷九] 玉版第六十 [卷九] 五禁第六十一 [卷九] 动第六十二 [卷九] 五味论第六十三 [卷九]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卷十]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卷十] 行针第六十七 [卷十] 上膈第六十八 [卷十]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卷十] 寒热第七十 [卷十] 邪客第七十一 [卷十] 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卷十一]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卷十一]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卷十一] 卫气行第七十六 [卷十一]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卷十二] 岁露论第七十九 [卷十二] 大惑论第八十 [卷十二] 痈疽第八十一 跋

作品特点

周氏仿前人评《左传》、《战国策》之文例,取《内经》之通行本,采用旁注与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每篇经文篇章结构、行文笔法及其医理等一一加以评述。其所出旁注,或提示经文章句起伏及其诵读声调之变化,标出“总提”、“分叙”、“回应篇首”、“挈起下截”等以说明某句在该篇中所起的作用,或对诸家意见歧分之处据其临证体验剖判得失,乃至于直抒己见。各篇经文之后则附以总评,为之分析腠理,指点脉络,使之义理昭著而情韵流畅。如《素问·咳论》篇末总评其文法为“前总论、后分叙,意象渊涵,生机洋溢,读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前以五脏六腑皆有咳挈起下截,后以关于肺回应上截;前主肺以融贯五脏六腑,后叙五脏六腑而归于肺,上下纽合一片,不分两橛”;《素问·痞论》篇末谓其“论证、论源、论形色、论治理治法,层次井井。前半以肺为纲,是发病之根;后半以阳明为纲,是受病之处。笔意落落疏疏,无意为文而起讫大方,有缓带轻裘风度”。

作者介绍

周学海(19~20世纪),字澄之,一作澄之,清代安徽建德人。周学海是清代的 周氏医学全书 官吏和医学家。早年潜学儒学,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补内阁中书,又出任浙江候补道。后来潜心研究医学,论脉尤为详尽深刻。 人物评价   周氏读书治学极为严谨精博,在临床实践中,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医理指导临证治疗。在学术上,他多宗张璐、叶天士,故于临证时每取张氏学说。其学术观点与张氏颇相近似。   周氏在江淮间为官之际,时常在冗忙的政务之间像一般医生那样为人治病疗疾,故对疑难病证的治疗也颇为得心应手。 生平著述   周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医学家,他的著作相当丰富,有:《脉学四种》,《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诊家直诀》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形色外诊简摩》2卷,《伤寒补例》2卷,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6卷,《评注医书》,共114卷,刻于1891年。==学术概论==

周氏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深的医学理论功底,从其校勘医书种类来看,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决非偶然,与他博览众家医书,广采各家之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之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对于诊法理论体会最为深刻,尤其是论述脉诊内容最为详尽。   在理论研究方面,每每在认真研读名家之作之后提出他独到的见解,是非功过,详加评述。是清代末期有名的中医临床实践家和中医临床理论家。周学海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首先要凭脉辨证,结合自己的心得,联系临证经验,阐发其理义。他能融汇《黄帝内经》及仲景等书的有关脉学内容,对各种脉象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传统的举、按、寻、推诊脉指法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创见性的移指法、直压法等,对各种脉象的气血虚实寒热也予以详述。在他认真研究古人脉学内容基础上提出:诊脉时不应泥守古人之定则,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周氏认为诊脉的学问很深,要认识产生这些脉象的机理,在收集前贤散见诸书的零星材料,汇集整理成册,对每一种脉之部位、诊法、主脉、形态等一一详述,集前人脉学之大成。为了后学执简驭繁,周氏将脉象纳之为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十者立之为纲,这十纲概括了辨识脉象的位、数、形、势。他又以微、甚、兼、单诸脉比较分析,使脉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变化,为了讲清脉理,周氏反复讨论脉为何物,并引证《内经》及西医的论脉内容,详加比较,使人心中了然。   周氏尊崇仲景,但不囿于六经辨证。周氏认为伤寒不应包括在杂病之内,凡是伤于寒而得病者,皆可谓之伤寒,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而有挟温、挟燥、挟风的不同;还可因患者体质的阴阳虚实差异,治疗得当与否而出现种种复杂证候,所以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论》一书,拘于一书,论伤寒不能仅限于六经证治。周氏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提出伤寒辨证应当分清各种情况。   周氏认为,诊察疾病时仍然需要诸诊合参,尤其是对患者形色的望诊。周氏论述诊法,往往结合伤寒、温病、内科杂病的实例,博引旁证,阐发自己在诊法理论中的见解。周学海是清末一位在伤寒学研究和脉诊望诊方面颇有成就的医学家。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内经评文》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内经评文》》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