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北宋时期集药物学大成之著。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60余万言。在广泛的文献辑录基础上,收药1748种。
《证类本草》
正文
北宋时期集药物学大成之著。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60余万言。在广泛的文献辑录基础上,收药1 748种。许多已散失的医方赖其得以留存。北宋唐慎微约撰于元丰五年(1082)前后。唐慎微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后迁居成都行医,医术高明。他为士人治病,不要报酬,只求给他提供医药资料。《证类本草》中广博的资料就是用这种方法搜集到的。 在此书以前,北宋政府已先后编修了《开宝本草》(《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订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及《本草图经》。其中《嘉祐本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增补了50余种文献(其中本草16部)中的药物资料,取材精审;《本草图经》则反映了嘉祐年间全国药物大普查的丰硕成果。但此二书独立成书,不便检阅,于是唐慎微将其融合,又从240余种医药及经史百家书中补充摘引了大量药物资料,使《证类本草》囊括了北宋以前主要本草的精华。《雷公炮炙论》、《食疗本草》、《本草拾遗》等重要药学著作中的许多内容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另从80余种方书中引录了方剂数千首,其中包括不少今已失传的医方书。 此书较《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多载药527种,使全书总药数达到1 748种。卷一、二为“序例”,收载了前代重要本草的序文和总论部分,卷三至二十九为各论,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等十部,每部又分上、中、下三品,全书附药图933幅。卷三十为“有名未用”类,即古本所载但后世不详其用途者。卷三十一为《本草图经》中的“外草类”及“外本蔓类”。增补的药物主要来源于唐及五代几部本草书,为北宋开宝、嘉祐年间两次官修本草未入选者,疗效好的甚少,但仍可据此了解药物发展的概况,具有一定文献价值。全书内容广泛,尤其是炮炙和附方两部分内容大大充实。此书行文层次分明、先后有序,对资料出处均详加标注,因此由此书可以清晰看出宋以前主要本草书的发展脉络。 今存的《证类本草》有两个主要的版本系统:一是源于大观二年(1108)初刊的《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另一是源于政和六年(1116)医官曹孝忠奉诏校正的《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这两系统的版本有40余种,主要内容相同,但文字、药序、药图仍有不少差异。今易得且较好的版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的元代张存惠晦明轩《重修政和经史类备用本草》,该书还包含有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