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注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无需作任何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某些事物发生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不随意注意不由意识控制,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它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有时也依赖于人本身的内部状态。例如,学生在教室里听课,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人,这时学生就会中断听讲,不由自主地去注意进来的人,这就是不随意注意。其产生机制可以描述为在新异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感受器官转向这些刺激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相应部位引起了最优势的兴奋中心,提高了活动水平,从而对其他活动产生了抑制作用。刺激物本身的某些特点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强烈的刺激物,如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刺鼻的气味,都会引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注意。那些相对比较强烈的刺激物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例如,在喧嚣的大街上,大声说话可能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安静的阅览室内,轻微的耳语也会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那些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如大街上五颜六色一闪一灭的霓虹灯等也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那些新异的物体或那些在强度、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别的,即对比突出的物体,如在万绿丛中的红花等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当一个人具有某种迫切需要时,那些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物体必然容易引起他的不随意注意。例如,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容易引起一个饥饿口渴的人的不随意注意。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有着特殊的情感,那么凡是与之有关的事物,哪怕是一些微小变化也都会引起他的不随意注意。那些使人产生直接兴趣的事物,也都能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

由于不随意注意不需要过度的脑力活动,不致产生身心的疲劳,应该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注意形式。但是这种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又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受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提高工作效率。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一般来说,刺激物本身的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在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的过程中,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也起一定的作用。在相同的外界刺激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引起注意的情况会不同,有些不去指向,有些有了指向,但强度大小和维持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或者受到人们期待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努力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

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导语,如果能迅速地调动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情境,主动充当学习角色,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就可能明显提高。

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前者是产生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力求做到:“自然”、“新颖”、“精炼”、“奇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维系在一定的水平上,以便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导入语的设计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一、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地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

如果把整个教学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连接每个阶段、每堂课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把每一课纳入整个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教学行为系统,把这堂课看作已学过内容的自然延伸和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自然发展;“启下”就是把学生导入到新的内容、新的行为的训练中,给学生的认识过程增加新的刺激、新的兴奋点。我在教《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导语:

台湾作家张晓风以她优美的语句、抒情的文笔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本质:那就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教会我们敬畏生命。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如此不易,我们在这世上生活、学习、工作,更是不易,所以更应该——热爱生命。

这样,记忆之门立即被打开了,学生们进入了“不随意注意”的状态,他们马上集中精神,迅速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在诗歌教学中,我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如学习一位作家的一首诗,可让学生从记忆的仓库里寻找这位作家的有关诗作,还可以背诵别的作家的同一题材的诗歌。这种方式将新旧知识衔接了起来,达到了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用设置疑问、悬念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

设置问题,意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所以,这种方法,运用较为广泛。如我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它的语言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尽快想了解课文内容的迫切愿望。而上《绝唱》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接着问:作者描写的是什么?要表现的又是什么?通过回答,学生明白了,这几句都是用形象来表现声音的,这样,为学习本文,理解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埋下了伏笔。

在教学《莺》这篇文章时,我先出示了投影,要求学生填写古诗中的鸟名:

几处早 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千里 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两个黄 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

在填写结束后,老师引导:古诗中多次出现“莺”(注:黄鹂,即黄莺),在外国作品中,“夜莺”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可见,人们对“莺”这种鸟非常喜爱,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鸟,它的叫声、生活习性等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莺》这篇科学小品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出满意的答案。

导语要为中学生的思维导航。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悬念,提供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特定的氛围,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

课堂教学的气氛、基调,是由老师、学生双方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导语往往以饱含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课堂定下基调、创设气氛。而这种基调的确定又是与教材的具体内容相一致的。一堂课的导语究竟采取哪种基调,创设何种课堂气氛,因文而异。如学习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文章时,应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习缅怀先烈,表现民族危急的文章时,应创设一种悲痛、沉郁的氛围;学习富于战斗精神的文章,要创设一种昂扬的气氛;而学习格调清新,内涵丰富的文章时,力求做到有诗情画意。

我在上《秋魂》一文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导语: 金风送爽,带来了阵阵凉意。秋天来了!树叶儿飘然落下来了,如一只只黄蝴蝶在翩翩起舞;果实成熟了,在枝头露出灿烂的笑脸。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今中外,无数诗人描绘过这一美丽的季节: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惆怅;也有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无奈;更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豪迈……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的名句?

一段好的导语能为课堂创设与具体篇章相一致的情调、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表现为精神饱满,思维活跃,一堂课便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所创设的良好的气氛中开始了。

四、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

导语,是教学的第一步骤。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首先要打破学生对教材的陌生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已知的一些具体的东西导入,如一句名言,一个成语,一个故事,一幅对联,一则消息,一首古诗,一曲乐曲等。如:上《敬畏生命》,用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导入;学《黔之驴》,用“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导入;讲《卧看牵牛织女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讲《梅岭三章》,就从陈毅吃糍粑喝墨水的故事导入;学习《数字杂说》,用文中的对联导入;而学习《提醒幸福》则从《新华日报》上的一篇关于理解幸福含义的短文导入……总之,设计导语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有似曾相识而又未曾相识之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

有一位教师在教《回声》时,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深山冷坳有伏兵,兵马来时闹盈盈,兵马喊叫它也叫,兵马静止它无声。同学们停顿片刻,便根据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齐声说出谜底“回声”。显然,这则导语是以谜语的形式设计的。它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以及遇事爱刨根问底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思考点,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些科普小品,我就采取了实验法导入。如教《死海不死》时,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清水中放一个鸡蛋,让学生观察;再不断地加盐,让学生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鸡蛋在盐水中为什么不沉,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上《万紫千红的花》一文时,我找来了几朵鲜花,让学生把白花放在酸、碱等溶液中,观察色彩的变化,从而了解花的颜色的奥秘。采用这种方法,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在设计导语时要注意的是:新异刺激物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依赖于人们对它的理解程度。如果人们对当前的这种新奇的东西,一点也不理解,虽然可能一时引起兴趣,但很快就会失去效果,不能长时间吸引人。如果人们对当前这种新奇的东西 ,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于是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注意。这种稍为被人们有所理解的新奇东西,不仅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还能长时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又不完全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教无定法,导语的设计也无一成不变的方法。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努力寻找导入新课的方法,并在“精”、“新”、“奇”上下功夫,为课堂教学准确地定音、定调,在和谐的氛围中,拉开教学的帷幕,将知识的绚丽多姿展示给学生。  

不随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经过意志努力而实现的注意,心理学上称为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

小学生注意的明显特点是:

1.从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向随意注意发展,而不随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低年级仍占优势;

2.具体形象思维仍占重要地位;

3.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表面看来,不随意注意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分心。其实,它主观上与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运动变化有关,客观上与人际关系、知识经验、需要兴趣、心理状态有关。善用其有利因素,排除其不良影响,同样能很好地用来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主动诱导学生不随意注意

在既定的教学形式中,有时教学内容还不一定能为学生很好地接受掌握。教师如果不厌其烦地重复,反而吃力不讨好,学生容易疲劳而无法使注意保持在所教学的内容上。如果不失时机地主动诱导学生不随意注意,别开生面,往往收效还要好些。

例如,教学写建议书时,许多同学的作业生搬硬套例文,徒有格式,较少有自己的真实思想内容。

评讲时,我没有急着直奔主题,而是从这次基础训练的第一题“读儿歌”(拼音文字)入手,让学生反复读儿歌。大家感觉到这次复读的质量明显优于上次初读。我适时表扬说:“经过大家的复习与练习,这次的拼读熟练多了。大家也要建议你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也去复习一下拼音知识哟!”

这时,位上有不少同学在自豪地小声议论,我没有立即打断他们。过了一会儿,我才提醒大家:你们打算建议些什么内容呢?回忆一下建议书的写法,看看怎么建议好些。

然后指名一位同学说出他自己的准备情况。大家看到的是全新的内容,再不像先前生搬硬套例文。

接着,我继续引导,除了建议复习拼音知识,还可以提出些别的建议吧,也可以向其他一些人提出些建议。大家马上响应。我在巡视时发现,不仅格式正确,更主要的是内容真实丰富。随机抽样点评了一部分,再由大家交流学习,效果非常的好。

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并不是完全熟知的东西,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的东西;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新东西,才使人感兴趣,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需要兴趣、心态与情感,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之间的联系、教学对象与教学材料之间的联系,主动地诱导学生不随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活力与热情。

当然,不是信马由缰,这里的不随意注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只是利用它来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注意转移,实现知识的迁移,更好地实施随意注意。

二、力避无意中误导了学生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本身容易给正常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可以主动利用,但须小心操作;有时,我们无意沾惹它,无意中又偏偏误导了学生不随意注意。

例如,有一回上《狐狸和乌鸦》,导言讲到“课文用了8个自然段,来讲狐狸骗乌鸦的故事。”,马上有同学翻书,从头数到尾,大概是确认一下,到底有没有8个自然段;另一些同学也跟着去做。

课前备课深入全面些,把握一下课文写了“8个自然段”这一大概情况,本身无可厚非;课上把它说出来,就不相宜。有失简练的教学语言,无意中直接误导了学生不随意注意,干扰了学生的随意注意。

小学生的思维富有具体形象性,在一些复杂的事物面前,他们往往不容易注意到内在联系,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却又注意很多,要力避无意中误导了学生不随意注意,以免造成学生学习上分心。

所以,力求教学目的明确具体而非含混,力求教学内容集中适中而非冗杂,力求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而非单调呆板或者矫揉造作,力求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而非凝滞梗阻,力求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而非平铺直叙,力求寓德于教又寓教于乐体现直观形象性、特别是言语直观而非一味地抽象说教、甚至阴晦艰涩,力求板书整齐简洁规范而非零乱潦草,力求教学语言清晰简练、生动形象而非拖泥带水、干瘪苍白,力求教态朴素端庄而非奇崛妖艳,力求教学环境相对安静、简朴、和谐而非繁复喧嚣。总之,尽可能地遏制学生恶性不随意注意,减少注意的额外分配与负效转移,确保集中稳定在可调控的范围之内。

三、适时疏导学生不随意注意产物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随意注意随时可能发生,适时合理地疏导学生不随意注意的产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教学《吃墨水》课后练习题:“读句子,再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例句为:1.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2.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拉他去漱口。

一位同学演说的是:“一边种菜,一边养花。”有同学认为不对,指正为:“爸爸一边种菜,一边养花。”加上“爸爸”过后,句子更完整,从时间上说,爸爸一人做两件事。

可是原作者解释说,他讲的是他里有一块地,一边种菜,一边养花;还不如改为:“地里一边种菜,一边养花。”加上“地里”过后,句子同样完整,从空间上看,地里两边做两样事。

明显地,原作者没有读懂题目,他所看重的是空间而非时间。但怎样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图呢?有同学再改为:“地里一边种菜,另一边养花。”这样空间概念更加明确了。原作者也满意了。

我适时作了总结,并明确我们此次是依照课本上的例句进行说话训练,限指时间上的;习惯上,也往往如此。接着叫大家再参照例句说话,仍然先指名原作者再度述说:“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大家仍然小声议论。开始我还以为是对“一边……一边……”这个词限指时间上的认识还有些障碍;实事上,大家所议论的是:从用眼卫生上看,走路时应不应该看书。

于是我再作点拨,教育大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教书育人相结合。原作者最终改为:“我一边走路一边背书。”终于博得大家一片掌声。

不随意注意一旦产生,对既定的教学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课前应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应该如此”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不该如此、可能如此”的,我们同样应该考虑到。尽量避免无意误导了学生负效的不随意注意。

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难免会出现“旁逸斜出”的情况。不能回避,简单地责备也于事无补;更不能惊慌失措。要始终以教师为主导,把握教学主方向不动摇,适时疏导不随意注意的产物,实现不随意注意的转移,把学生的注意集中稳定在主方向上,并使之得到强化。做好了善后工作,才能变不利为有利。

四、交替进行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

现实生活中,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总是有可能交替进行的,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单靠随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来完成。我始终坚持以学生随意注意为主,辅以不随意注意,二者有节奏地交替调节使用。当注意的稳定保持一段时间过后,应允许随意注意作短暂休息或代之以不随意注意,以使注意的稳定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例如,《鸟的天堂》结尾:“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是教学重难点,学生往往不太好理解。

教学中,我首先出示填空题:“这( )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能根据课文前面的学习内容迅速填出“大榕树,美丽的南国的树”等。通过词语替换,学生就好理解前面那个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

接着,又引导学生再观察插图,启发思考:大榕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从远看、近看、整体看、部分看等四个面作静态描述。此为第一次黄昏过“天堂”时所见。

生再观察第二幅插图,整体感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启发思考: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呢?作者作动态描写,许多鸟在树上做巢,又飞又叫,到处是鸟声鸟影,眼睛应接不暇。此为第二次早晨过“天堂”时所见。

至此,学生就容易具体真切地从内容上理解这一句话是讲大榕树是鸟们生活的好地方。而且围绕静态、动态写鸟,特别加深了对树与鸟的印象。

下一步,我又以句式为切入点,指导学生抓住“的确……啊!”这一显性特征去感受这一感叹句。默读、朗读、单读、齐读,把感叹句与陈述句对比起来读,语调先高后低,把作者的惊喜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从结构上看,此句又刚好恰如其分地自然收束全文。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开始时,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加强随意注意。然后逐步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引起不随意注意。在讲授重点难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特别地注意。在一段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适度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注意。在一节课行将结束时,为了避免长时间学习的疲劳而引起注意分散,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应该完成的任务上来。不仅要吸引学生注意动耳听讲,还要让学生动眼观察图画,动手操作实验,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说话表达。这样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始终维持到课业活动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不随意注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不随意注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