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兔穴
来自中医百科
伏兔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别名外沟、外丘。属足阳明胃经。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一说在膝盖上7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瘫痪,脚气,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定位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主治
膝腿麻痹、酸痛、屈伸不利,下肢不遂,腰痛,寒疝,腹胀腹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
临床应用
配肝俞,有温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寒疝;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膝腿冷痛、无力。
附注
1. 腧穴释义;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
2. 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伏兔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