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囊
来自中医百科
卵黄囊(yolk sac)
卵黄囊:胚胎发生体褶后,原肠则明显地分成胚内的原肠和胚外的卵黄囊,内包有大量的卵黄,卵黄囊的壁由胚外内胚层和胚外中胚层形成。
位于胚体腹方包围在卵黄外的具有丰富血管的膜囊。与胚体中肠相通的紧缩部分称卵黄囊柄。囊壁是由内层的胚外内胚层和外层的胚外中胚层组成。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富含卵黄,卵黄囊很大,有贮存、分解、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的功能。卵黄囊随胚体的增长及卵黄的消耗而逐渐萎缩,最终被吸收到体内,融合形成小肠的一部分。低等哺乳动物的卵富含卵黄,其卵黄囊相当发达;胎生哺乳动物的卵为少黄卵,其卵黄囊小且不含卵黄。人胚胎于第5周末,其卵黄囊与原肠断离,逐渐退化,至第7周,成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小囊,残存于胎盘表面。人胚卵黄囊的发生也是重演系统发生的现象之一。人卵黄囊上的胚外中胚层在第3周便形成的许多血岛,它是胚胎最早形成血管和血细胞的部位,为早期胚胎(10周前)的造血场所,卵黄囊动、静脉将参与肠系膜动脉及肝门静脉的形成。由于原始生殖细胞最早也出现于卵黄囊壁,因而卵黄囊又是生殖细胞的最初发源地。卵黄囊也可出现于其他脊椎动物及软体动物头足类。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卵黄囊》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