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黄管囊肿
卵黄管囊肿(Vitelline cyst)为胚胎残留物所形成,亦为卵黄肠导管部分未闭所形成,其内衬上皮为高柱状或扁平上皮,可有分泌空泡,囊液多为无色粘稠液体,卵黄管囊肿可发生腺癌。
形成过程:胚胎发育到20天时,形成一条圆柱形的原始消化管(原肠),它的腹侧面以卵黄蒂与卵黄囊相连。原始消化管正对卵黄蒂的部分称为中肠,中肠分化为十二指肠的后1/3、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前2/3。中肠以卵黄蒂与卵黄囊相连,卵黄蒂随卵黄囊的退化而消失。如果卵黄蒂基部没有退化消失,则在成人回肠(距回盲部一米内的地方,婴儿约30cm)保留一段盲囊,称为麦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如果中肠与脐之间的一段卵黄蒂即卵黄肠导管在出生后仍保持通畅,因此中肠就在脐部与外界相通,肠内容物即可由此溢出,这种畸形称为脐粪瘘(Umbilical fistula)[1]。如果卵黄肠导管的肠端闭锁而脐端开放则形成卵黄窦,可分泌少量粘液。如果卵黄肠导管两端均闭锁,中段扩张,由于所分泌的粘液积聚而形成卵黄囊肿[2]。有极少数的卵黄囊肿位于腹壁内。卵黄囊肠导管上皮呈高柱状或扁平,常似小肠上皮,可有分泌空泡[3]。腹壁内卵黄囊肿常有一纤维条索连接脐部。由于卵黄囊上皮与肠上皮相似,有较多的杯状细胞,其囊液常为较粘稠的液体。
最少见。卵黄管中间部分未闭合,继后发生囊性扩张,其两端分别有索带连接脐部与回肠。其临床症状是腹部囊性肿块,或因粘连和压迫肠襻而产生肠梗阻,往往在手术时才明确诊断。治疗时将囊肿及其索带一并切除。
卵黄管囊肿 如果卵黄管两端闭合(脐端和回肠端),仅中间部分保持开放,粘膜分泌液积聚形成囊肿,称卵黄管囊肿(vitellointestinal cyst)较少见,临床表现为中、下腹有逐渐增大的囊性肿物,边界清楚,肿物增大时可压迫肠管移位,也可因肿物压迫粘连肠袢而产生肠梗阻症状。B超检查可提示为囊性肿物。手术切除囊肿是唯一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