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毒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称

大豆花叶病毒

英文名称

Soybean mosaic virus;SMV

分类类型

分类

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大豆花叶病毒

GeneBank编号

[AB100442]

大豆花叶病毒与菜用大豆花叶病

菜用大豆花叶病由大豆花叶病毒感染引发,是菜用大豆的主要病害。该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通常发病率5%~10%,严重时可达20%,严重影响菜用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病毒特征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线条形,大小650~700nm×15~18nm,汁液稀释限点100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血清实验和交叉保护实验表明,该病毒与普通豆类花叶病毒及豆类黄化花叶病毒很相近。

症状

常因品种、温度和染病早晚出现症状差异。苗期染病,低温时表现明脉,温度较高时出现皱缩、卷曲,以后萎黄坏死。成株染病,叶上出现浓淡相间的花叶症状,或表现皱缩下卷、畸形。幼嫩叶片受害严重,症状明显,有时可产生褐色坏死斑。病株豆荚缩短,茸毛较少,扁平,扭曲。重病株不结实,或结实后种子表面出现褐色斑纹。早染病植株,节间和叶柄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发病规律

大豆花叶病毒主要在种子内越冬。种子带毒率高低与植株发病早晚和品种抗病性有关,通常开花前发病和感病品种所产的种子带毒率较高。在田间主要通过大豆蚜、桃蚜、蚕豆蚜、苜蓿蚜和瓜蚜传播生长期也可通过汁液接触传播。气候条件对病害流行和症状表现影响很大。天气干旱,蚜虫数量多,活动频繁,病害发生严重甚至流行。气温18℃左右,植株皱缩最严重,30℃以上高温则症状隐蔽.

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新六青、鄂豆5号,州豆30、矮脚早、吉林3号、铁丰18号等。

(2)实行无病留种,及时拔除田间病株,精选无褐斑豆粒作种。

(3)加强管理,适期施肥、浇水,尤其注意及时防蚜,减轻发病。

(4)必要时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NS-83增抗剂100倍液,或抗病毒剂1号水剂200-300倍液。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大豆花叶病毒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大豆花叶病毒》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