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臭蛙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

安氏臭蛙

拉丁名

Rana andersonii Boulenger,1882

俗名

景东臭蛙

中文目名

无尾

中文科名

蛙科,蛙亚科

中文属名

臭蛙属

采集描述

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P.76

形态

安氏臭蛙为大型蛙,雄蛙体长74mm,雌蛙达100mm。头部较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或几乎相等;吻端钝圆形,超出下颌;吻长于眼径;吻棱较明显;吻端略超出下颌;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鼻孔位于吻眼间略近眼;鼓膜显著;犁骨齿短,向中线倾斜,末端超过内鼻孔之后缘;舌后端缺刻深。前肢强壮,指略扁平,末端扩大成吸盘;吸盘纵径大于横径,完整的马蹄形横沟将其分隔成背腹两面,第1指横沟不显;各指背面有半月形凹痕;第1、2几等长,而略短于第4指;关节下瘤明显。雄蛙体型较小,第1指有发达的深色婚垫;前臂粗壮;有1对咽侧内声囊;胸部有2个三角形的小白刺团。

鉴别特征

安氏臭蛙体色随环境变化,背部多为暗绿色,其上有黑褐色斑块,次成体色斑更清晰;体侧有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或彼此相间的深色斑块;唇缘有深浅相间的褐色纹;四肢黑褐色横纹明显;腹面灰黄色;股腹面有大斑点;股后下方及肛侧以及跗足背面为橙黄色;掌、跖腹面紫灰色;背面皮肤较粗糙,满布细颗粒,有少数疣粒杂于其间;有颞褶;体侧分散有较大的疣粒;雄蛙背面后端和体侧以及腹面有小白刺;两性的头侧颌缘及鼓膜区有小白刺;股后平扁疣多。

地理分布

安氏臭蛙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海南。

生态生物学资料

安氏臭蛙生活在海拔200~2100m森林郁闭的大型山溪水塘中,或有小型瀑布下的水塘中及其附近的苔藓丰富、杂草丛生的环境里。

有毒/泌毒部位

皮肤

毒素类型

溶血毒素

毒性

臭蛙的皮肤能分泌难闻的分泌液,若进入人的眼睛能引起不适感。在其皮肤分泌物中,主要含有能杀死细菌抗菌肽,但很多抗菌肽都能溶解人的红细胞造成溶血,腹腔给小鼠注射其皮肤分泌物,能引起小鼠在半小时内溶血死亡。

毒素信息

毒素信息参见:http://www.swanimal.csdb.cn/animaldb_youdu/animalinfo.aspx?id=68

中毒途径

误食或使用带安氏臭蛙有分泌物的器皿进食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安氏臭蛙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安氏臭蛙》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