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田鼠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文名: 布氏田鼠

别名: 沙黄田鼠、草原田鼠、白兰其田鼠、布兰德特田鼠

拉丁学名: Microtus brandti Radde

纲: 哺乳纲

目: 啮齿目

科: 仓鼠

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 该鼠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力很强,是畜牧业的大敌  

布氏田鼠-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③鼠甘伏1%~2%饵料:在大缸内,100公斤谷物加入50公斤~60公斤水和1公斤~2公斤鼠甘伏原药,搅拌均匀,缸口盖上塑料布密封浸泡一昼夜,捞起晾干,勿晒!再加入1~2公斤食油拌匀即可。  

布氏田鼠-简介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Radde)是中国温带干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它的活动,不但直接影响草原上植物的生长,破坏植被,使土地裸露,而且,它的挖掘活动改变了洞口群区的土壤结构和微地形,使洞口群区的植被向着不利于放牧的方向演化。废弃之后仍需3-5年才能恢复,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布氏田鼠-形态特征

体型 较小,略显粗笨。成鼠体长90~120mm。尾短小,约为体长的1/5~1/4。耳较小。

体背 沙黄色或黄褐色,而幼体又比成体色深。腹毛浅灰色,稍带黄色;背部腹部间毛色无明显分界线。尾部背腹面毛色均与体背毛色相同,尾端毛较长。

头骨 与北方田鼠极相近,唯其鼻骨较长,其长度大于上颌骨前端骨缝。颞嵴发达。成鼠眶上嵴明显。

门齿 唇面黄色。M1前端横齿叶以后有4个封闭的三角形。M2具3个封闭的三角形。M3内侧有3个突出角。M1前端为一不规则齿叶,其后有5个封闭的三角形。M2为4个封闭的三角形。M3由3个不规则的齿叶组成。  

布氏田鼠-为害特点

当发生数量高时,不仅啃食牧草,造成草场载畜量大幅度下降,而且加速了植被退化、沙化。家畜在奔跑时常因踩塌鼠洞造成腿骨损伤。由于布氏田鼠在地下挖掘活动,被抛出的泥土形成土丘,对草场生产力破坏严重。土丘上长植被,在封闭的情况下需要3~5年才能逐渐恢复至原来的面貌。若继续过度放牧则可能发生退化演替,需5年左右才能逐渐恢复。  

布氏田鼠-地理分布

布氏田鼠的分布特点是避开山丘、季节河河床和芨芨文草滩;主要分布在季节河两侧,分布区缩小时,向季节河两侧收缩。布氏田鼠年动态是否有周期性尚难以下最后的结论,但存在季节动态是可以肯定的。布氏田鼠在其地理分布中心区和边缘区的种群年际动态可能存在差异,中心区的种群动态相对可能稳定些,边缘区的种群波动可能大些。

分布在中国东部典型草原区,如内蒙古东部、吉林白城子、河北北部坝上等地。其分布基本限于典型草原及其周边的农牧业交界地区。  

布氏田鼠-生物学特征

布氏田鼠是中国北方干草原鼠种,多栖息于植被退化的草场。群居,以“家族”为单位集中于同一洞系中。洞系结构复杂且较浅。布氏田鼠挖掘能力很强,每一洞系有洞口七、八个,多则二三十个。这些洞口在地面形成向心的洞系,其上被抛出的浮土覆盖,形成特殊的“土丘”景观。地下洞道纵横交错,分为仓库、巢室、粪洞、暗窗、盲道等。仓库多位于洞系周围。巢室位于洞系中部最深处,距地面仅20~40cm。

植食性。喜食冷蒿、多根葱、隐子草、锦鸡儿、冰草及苔草等。其食性有季节变化,在植物生长季节以植物茎叶为主要食物,洞口前会留下食物残余。春秋季节嗜食种子。夏季成鼠的平均日食量,鲜草38g(折合干草为14.5g)。

冬眠。在8月下旬或9月初开始储粮,准备过冬。首先将洞内的仓库清理,扩展。此时土丘上可见大量浮土和霉草。随之鼠类的衔草入洞越来越频繁,跑道也越来越清晰。洞系内的贮粮被分门别类的整齐堆放。每一洞系的存粮总量可达10kg以上。有人曾在农田附近的洞系内挖出7.5kg小麦粒。

主要在白天活动;春季以10~16时为活动高峰,夏季活动避开烈日高温。天气凉爽时最为活跃,每日有2个活动高峰。秋季及初冬是田鼠贮粮期.活动最为频繁。通常活动范围在100m以内。但在交尾繁殖期.幼鼠寻觅新居,以及食物短缺时,迁移活动距离大为增加。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防疫站(1975)用标志捕捉证明,活动距离可达20km。  

布氏田鼠-繁殖规律

一般每年繁殖2~3胎,每胎产5~10仔,多达15仔。当牧草开始萌发时,就有部分雌鼠怀孕,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4月下旬就可见到初生幼仔。5月上旬至7月中旬是幼鼠大量出生的时期。当年出生的第一胎幼鼠也参加了繁殖。一些年份,7月下旬繁殖强度开始下降,8月中旬基本停止。但有些年份,在9月仍有部分雌鼠妊娠、产仔。

布氏田鼠的生态寿命约14个月。但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可存活两年半以上。春季种群的成鼠比例高。种群繁殖力强,各年度与季节间的数量变动幅度很大。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布氏田鼠-日食量研究

目的 室内条件下测定不同年龄和性别布氏田鼠的日食量。

方法 参照《动物生态学原理》用布氏田鼠喜食植物喂养24 h后,计算供食量与残渣的差值。

结果 (1)布氏田鼠平均日食量(干重)为(9.9361±0.2383)g。成体组平均日食量略高于亚成体组和老体组,且不同年龄组田鼠日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亚成体组平均日食指数较高。

(2)3个年龄组中不同性别平均日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性别对布氏田鼠取食无显著影响。

(3)亚成体布氏田鼠体重与日食量呈正相关性,y=0.2882w+2.099(R^2=0.8191);老体鼠体重与日食量呈负相关,y=-0.1565w+19.034(R^2=0.5652),成体鼠体重与日食量无显著相关。结论 不同年龄组体重与日食量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如果根据体重来估算布氏田鼠的危害,必须先掌握该季节布氏田鼠的年龄结构和相应的种群密度,且还应考虑季节性特点和繁殖期生理特点。  

布氏田鼠-鼠疫及其流行规律的研究

《布氏田鼠鼠疫及其流行规律的研究》

1972-1982年由锡盟地方病防治站、锡盟卫生防疫站主持,阿巴嘎旗卫生防疫站、苏尼特左旗卫生防疫站、内蒙古流行病研究所协作完成。该成果是经过10年的调查研究,揭示和查清了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主要宿主生态学结构,鼠疫流行规律及特点,菌性特征及毒力,布氏田鼠寄生蚤区系疫源地的动植物种类,地理特征等,为消灭草原鼠害和防治鼠疫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填补了国内鼠疫防治工作的一项空白,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90年获得锡盟科技进步二等奖。  

布氏田鼠-八大鼠害区

一是华北平原旱作地区,主要害鼠有大仓鼠、黑线仓鼠。二是内蒙古、宁夏等草原区,主要害鼠有布氏田鼠、长爪沙鼠黄鼠。三是新疆等草原地区,主要害鼠有黄兔尾鼠、子午沙鼠、大沙鼠。四是青藏高寒草甸区,主要害鼠有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五是黄土高原区,主要害鼠有中华鼢鼠、棕色田鼠。六是长江中下游稻作区,主要害鼠有褐家鼠、大足鼠、黄胸鼠黑线姬鼠。七是珠江三角洲稻作区,主要害鼠有板齿鼠黄毛鼠。八是东北林区,主要害鼠有棕背鼠平、红背鼠平。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布氏田鼠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布氏田鼠》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