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Sm抗体
目录
概述
在抗核抗体的靶抗原中,Sm抗原、RNP、SS-A、SS-B、Scl-70等10余种核抗原可用等渗盐水自核中提取,故过去将它们统称为可提取性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Sm抗原-抗体系统是1966年陈永铭在一SLE患者身上发现的第一个非组蛋白核蛋白抗原系统。Sm系统中的主要蛋白质抗原为B、B'、D、E蛋白,分子量11~29kD,此外还有A、A'、B"、C、F、G以及68kD、150kD等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含鸟苷十分丰富的小核RNAs(snRNAs)即UsnRNAs形成复合物。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发现至少有13种UsnRNAs,即,U1~U13 snRNAs。Sm抗原由U1、U2、U5、U4/U6与上述蛋白质构成小核核糖核蛋白(U1、U2、U5、U4/U6 snRNP),它在异质性核RNA(hn RNA)向成熟信使RNA(mRNA)的转化中起重要作用。DNA转录的hnRN由编码片段外显子(exons)和间断插入的非编码片段内含子(introns)组成,hnRNA向mRNA转化时,U1、U2、U5、U4/U6 RNP分子的RNA部分在切掉非编码的序列(内含子)、重新连接编码的RNA序列(外显子)中起重要作用。经过此种剪接,产生成熟的mRNA,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上翻译成蛋白。已证实抗Sm抗体可进入活的淋巴细胞,可能在与靶抗原结合后干扰其功能,使细胞增殖受抑制,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2等)减少,并诱导细胞凋亡。
抗Sm抗体的别名
抗Sm抗体的医学检查
检查名称
抗Sm抗体
分类
化验取材
抗Sm抗体的测定原理
检测抗Sm抗体过去常规采用琼脂双向免疫扩散(ouchterlony)法。自小牛胸腺提取的ENA与待测血清和标准参照血清(已知含抗Sm)分置于琼脂凝胶板上呈三角形排列的3个孔中,各种成分在凝胶中扩散,当以最适比例相遇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可见的沉淀线,如待测血清与抗原之间形成的沉淀线和标准参照血清与抗原形成的沉淀线相互完全融合,形成一条连续的沉淀线时,即判定待测血清抗Sm抗体阳性。此法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差。目前测定抗各种ENA抗原的抗体多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其原理是先将ENA抗原经SDS-PAGE组分,再转印至硝酸纤维素(NC)薄膜上,将膜条置稀释的待测血清中温育,待测血清中如有抗Sm抗体,将与NC膜上相应抗原条带结合。洗膜后再将膜条置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IgG(或SPA)中反应,再次洗膜后置酶底物/色原溶液中温育。取出膜条,分析着色条带,与标准条带对比,即可判定抗Sm抗体(或其他抗ENA抗体)是否阳性。用重组抗原(如D蛋白抗原)建立的ELISA技术,因抗原纯度问题尚未普遍应用。
试剂
同免疫印迹法。
操作方法
同免疫印迹法。
正常值
正常人抗Sm抗体均为阴性。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目前认为,抗Sm抗体和抗dsDNA一样,对SLE有高度特异性,且不论是否活动期,抗Sm均可阳性,故可作为SLE的标志性抗体。但SLE患者中抗Sm阳性者仅占30%左右(20%~30%),故抗Sm阴性时不能排除SLE诊断。抗Sm抗体与临床症状和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迄今尚无一致意见。
附注
免疫印迹的优点是一次可同时检测7种多肽抗体,但其与对流免疫电泳法或琼脂双向扩散法比较阳性率并无显著提高,(主要原因是靶抗原经过热变性,使原先存在于分子表面抗原表位发生了改变)。因此相应多肽抗体阴性,并不能排除某种风湿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