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奠邦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施奠邦(1924-2005),汉族,上海市崇明县人。18岁随父行医,继承家学,以内、外、喉科悬壶家乡。

基本资料

姓名:施奠邦 职业:中医内科专家 籍贯: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名家生平== 施奠邦,1952年中央卫生部招考中医研究人员,应试录取后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西医。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西苑医院内科工作。曾任消化系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1978年起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八届常委,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五届常委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理事等,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综合本》主编等职。先后发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130例疗效总结”、“脾胃病辨证论治”、“中医肝病治法”、“中医治病应有层次”等论文30余篇,并著有《中医食疗学》等著作。施奠邦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

学术成就

施奠邦从医50余年,对内科杂病富有相当经验,对消化系统疾病更为擅长,特别对肝硬化腹水、肝炎、慢性胃肠道疾病研究颇多。

他认为,中医治病,无论什么病证,都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治疗,立法处方要有先后次序,做到胸有成竹。初用何法何方,如若无效,次用何法何方,若再无效,继用何法何方。这些均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辨别其证候,评析病机变化,用各家经验长处,分析具体病情,进行灵活施治。他认为中医治病的方法很多,有内治法和外治法,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的考虑,都是中医临床思维过程的内容。有人认为中医治病主要是辨证问题,辨证对了,治病就有效,这种观点不够确切。如清代王旭高论肝病治法,说肝气郁结之证,用疏肝理气治之不应,可改用疏肝通络之法,如再不应,可用柔肝法。中医又有“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也就是说病人虽无肾虚之证,也可用补肾之法以“补火生土”。所以,辨证论治要从广义上理解,应包括对病因、病机、病性等加以分析。同一个证候可以有不同的方剂,要吸取古今中外医家的宝贵经验,进一步考虑立法方药。要达到辨证论治更为精确,一定要详细四诊及理法方药的临证诊治思维,才能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中医学术水平。

施奠邦对脾胃病的临床治疗颇有心得,提出了脾胃病应从“脏腑、阴阳、虚实、寒热、气血”5个方面进行辨证。他在脾胃病的临床实践中,很重视脾胃阴阳的辨别,而舌诊是重要的依据之一。他认为舌质辨其正,舌苔辨其邪。舌质红绛为阴虚津液亏损,虽上有白腻厚苔,仍宜养脾胃之阴,以待津液充旺,则邪气自退。如临床之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肝炎,即使病者脘腹痛遇上述舌诊现象,亦常用此法,反见舌苔减退病情好转而获效。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研制成“胃丹”、“固肠胶囊”等成方。

对于急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在西医考虑使用激素疗法时,他常用茵陈、栀子、黄连、黄芩、黄柏等,在苦寒药清利湿热基础上加用大量甘草辅以治疗,使黄疸消退。他认为“瘀血”也有虚实之别,并根据张景岳所谓“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的观点,对肝硬化有血瘀之证并伴有其他虚证的,亦在调养气血基础上,稍加活血之剂,其疗效要比单用活血化瘀法好。

在临床工作的同时,他也担任了临床教学任务,培养了5名硕士研究生及10余名朝鲜、越南留学生。

相关文献

史宇广.中国中医人名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73

曹洪欣,李怀荣等.中国中医研究院人物志.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66-367

秦秋.我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施奠邦. 家庭中医药,1998,(5).

杨国华.辨脾胃,话施治──著名老中医施奠邦临症经验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6,(4):5-8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施奠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施奠邦》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