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基本信息

药名 梧桐子

别名瓢儿果、桐麻豌(《四川中药志》)。

汉语拼音 wu tong zi

英文名 Phoenix Tree Seed

原植物 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 Marsili[F.simplex (L.) W.F.Wight]

来源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种子。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消食药。

附注 植物描述,详见词条:梧桐  

药材来源

来源考证

出自《履巉岩本草》  

产地溯源

主产江苏、浙江。此外,甘肃、河南、陕西、广西、四川、安徽等地亦产。  

采收鉴定

采收储藏

秋季种子成熟时将果枝采下,打落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种子球形,状如豌豆,直径约7mm,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微具光泽,有明显隆起的网状皱纹。质轻而硬,外层种皮较脆易破裂,内层种皮坚韧。剥除种皮,可见淡红色的数层外胚乳,内为肥厚的淡黄色内胚乳,油质,子叶2片薄而大,紧贴在内胚乳上,胚根在较小的一端。以饱满、完整、淡绿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色。①外种皮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6-22μm,侧面观长方形,长38-48μm,细胞腔小。②内种皮栅状细胞长柱状,长约190μm,两端平截,直径10-13μm,层纹及胞腔不明显。③外胚乳为浅红棕色薄壁细胞细胞壁呈念珠状增厚,直径15-30μm。④淀粉粒存在于内胚乳细胞中,单粒类球形、长椭圆形、广卵形、梨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 13μm,脐点点状、短缝状、人字状及星状,层纹不明显。  

药性论述

性味归经

⑴性味:味甘;性平。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辛,性温,无毒。”

⑵归经:心;肺;胃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功效主治

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用于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小儿口疮。  

各家论述

①《纲目》:“治小儿口疮,和鸡子烧存性研掺。”

②《随息居饮食谱》:“润肺,清热解毒。”

③《南宁市药物志》:“煅末敷烂疮,收口生肌。”

④《四川中药志》:“顺颠气,和胃。治胃痛。”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健脾消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2-3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敷。  

化学成分

脂肪油其脂肪酸有苹婆酸(oterculic acid),锦葵酸(malvalic acid)等,还含具止血作用的生物碱咖啡碱(caffein)。脂肪油(不干性油)39.69%,灰分4.85%,粗纤维3.69%,蛋白质23.32%,非氮物质28.45%。  

药理作用

⑴止血:梧桐子粉6g/kg灌胃,连续3天,对兔血小板聚集有促进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

⑵降压:梧桐子总生物碱0.3、0.6g(生药)/kg静脉注射,对麻醉猫有降压作用,并使心率减慢,对兔有类似作用,心率减慢更明显,总生物碱具有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可能降压与此有关。  

药方选录

①治疝气:梧桐子炒香,剥(去)壳食之。(《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伤食腹泻:梧桐子炒焦研粉,冲服,每服一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白发:梧桐子三钱,何首乌五钱,黑芝麻三钱,熟地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梧桐子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梧桐子》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