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心理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它对哲学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还能为生产实践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动物行为进化方面的基础科学知识。

比较心理学以不同进化阶梯上的动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侧重于不同种动物行为的比较分析,而且这种比较在原则上并不把人排除在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人类本身及其在自然界的地位。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都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因此有的西方心理学家把二者视为同一概念,并替换使用。

比较心理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搜集研究材料,这就是野外方法和实验室方法。野外方法是在动物自然栖息地对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可以对动物的整个行为及其功能进行描述,但是不便控制行为发生的一般条件。实验室方法克服了野外方法不能控制条件的缺点,它是野外方法的一个极好的补充。  

发展简史

比较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有两种形式的创造物,把有理性 、有灵魂的人和没有灵魂而只有本能的牲畜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早期的进化论者,他在《动物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然等级表,把动物的种按照智力的顺序加以排列,人类位于顶峰。他给行为的比较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1864年,法国生理学家弗卢朗发表了第一本名为《比较心理学》的书,这是把比较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来探索的第一次尝试。但是只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才给比较心理学的发展以巨大的动力。随着进化论的发展,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也变得更为明显了。

1872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他从系统发生的观点对动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出不同种的动物在行为模式上的相似性 。也就是说,高等动物的行为成分和功能特征,也能在较低等动物身上找到。

1894年,英国博物学家摩根在他的《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解释动物行为的节约原则,这就是有名的摩根法规。 他认为,如果一种动作可以解释为在心理等级上较低的心理功能运用的结果,我们就决不可把它解释为一种高级心理功能的结果。这一法规对后来的行为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以后的研究开始注重有控制的系统观察和客观的量的分析。

19世纪末,生物学家勒布提出的向性理论把摩根的思想推向了极端。这一理论认为,可以根据趋向或避开刺激的简单物理化学反应来解释动物行为。关于向性的概念至今还在“遗传和行为”的研究中加以广泛应用,但也遭到像詹宁斯等人的反对。詹宁斯指出,即使像纤毛虫一类的单细胞动物的行为是 不能用外界刺激因素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他发现个体的内在因素和以往的经验在决定其反应行为中也是起作用的。

19世纪末心理学家也开始了与智力进化有关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哺乳动物身上研究迷津学习、问题解决和其他学习现象,这样的研究 ,特别是尝试错误学习和效果律的提出都对以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稍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建立给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范例。

20世纪中期是比较心理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斯金纳对大鼠和鸽子的条件作用现象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概念。他的工作不仅对比较心理学 ,而且对教育、心理治疗、药物学和生理学等实际领域都有影响。

在行为研究中,发展观点的意义受到极大重视。施奈尔拉及其同事用发展现象而不是用本能机制来解释蚂蚁、鱼、斑鸠、老鼠、大鼠和猫的行为,强调了经验和有机体水平的作用。哈洛对恒河猴的研究,证明了剥夺社会经验对后来社会化的影响。赫布研究行为的组织时也强调了发展经验的重要性。罗森茨韦格和克列奇探索了经验对大鼠神经化学和行为水平的作用。吉布森、沃克和赫尔德则研究了经验对知觉作用。这些研究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行为”重新进行了研究,小鼠自交品系的利用和传统地使用果蝇使这两个种成为科研中的选择的种。

克勒和哈洛等人对灵长目的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证明它们在行为改变和可塑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加德纳、普雷马克和朗博相继对黑猩猩的语言问题进行了引人注目的研究,但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至今还有不少争论。

70年代中期以后,比较心理学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受到来自社会生物学等方面的强烈冲击,加上自身的种种原因,致使比较心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中国心理学家早期曾以不同发展水平的有机体心理特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鸡胚胎的行为的发生、小猫行为的发展和新生儿感觉的发展等。50年代研究过狗的条件反射和图形辨别学习,60年代初期曾对多种灵长目动物的行为进行过研究,70年代末对文昌鱼的光反应和金丝猴的视觉辨别行为的特点进行过研究。  

主要任务

比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动物的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和分类,并详细地比较不同种动物的行为的生物学特征,确定和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动物行为应该尽可能做到客观、忠实,这是比较心理学家应该尽到的责任。

比较心理学的另一项任务是在种内和种间阐明行为的根源并追踪其发展。行为在种内的发展是指行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体经验对行为发展的影响;行为在种间的发展是指行为的系统发展,也就是行为从一个发展水平到另一个发展水平的演化。研究行为的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只有完成这两项任务,比较心理学家才能总结和发展关于动物行为的一般理论,才能阐明和预见专门的事件和关系。  

研究课题

根据上述任务,现代比较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行为模式的研究、行为的个体发生的研究、行为机制的研究、动物学习的研究和行为进化历史的研究五个面。

行为模式的研究侧重于行为模式的功能方面,也就是探索该模式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作用。比较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把动物行为分成社会行为和非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包括群集关系,性关系、首领-随从关系、照料-依赖关系和互相照料关系等等;非社会行为包括睡眠、探究行为、游戏、定向行为、摄食和猎食行为、寻找隐蔽所和贮藏食物,以及排便生殖行为等等。

行为的个体发生的研究是考察影响个体行为发展的诸因素。因为正是有机体的遗传因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才使行为得以产生,所以在研究行为起源时,主要强调遗传决定因素,也要强调环境影响因素。

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知觉系统和有关的生理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这些系统的发展又是随行为的反馈作用而改变的。行为与生理系统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就是比较心理学家需要探索的关于行为机制的重要领域。

动物学习的研究是比较心理学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个方面。一切适于实验室条件的动物种类几乎都进行过学习实验,并形成多种关于学习的理论和流派。学习使个体行为获得比较持久性的改变,它对动物在个体发育中适应外界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

比较心理学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搜集研究材料,这就是野外方法和实验室方法。野外方法是在动物自然栖息地对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可以对动物的整个行为及其功能进行描述,但是不便控制行为发生的一般条件。实验室方法克服了野外方法不能控制条件的缺点,它是野外方法的一个极好的补充。

实验室方法可以重复引起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可以精确地研究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也可以对决定行为种类的遗传机制作单独的分析。另外,只有在实验室条件下才能严格区分行为的习得特征和非习得特征。但在实验室里,要了解自然环境中动物的行为则受到严重的限制。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比较心理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比较心理学》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