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果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种 名: 油渣果

学 名: Hodgsonia macrocarpa

别 名: 油瓜、猪油果

科: 葫芦科

属: 油渣果属

产地分布

原产亚洲的热带地区。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及中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中国于1958年引入广东、广西、四川等地栽培。

形态特征

叶互生,厚革质,3-5裂或不分裂,全缘,基部平截或微凹。卷须2-5歧。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伞房状花序;雌花单生。果大,扁球形,淡红褐色,外有绒毛和12条纵沟。花期6-10月。 植株高可达30米。单叶互生,革质、掌状。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雌花单生于叶腋。果实似西瓜,内有6枚复合种子,种子有种仁2个。要求年平均气温17℃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10℃以上。用种子或压条、插条繁殖,按比例配置雌雄株。种后2~3年收果。种仁含油约70%、蛋白质20%,淡黄色,明亮清香无毒,可供食用

生长习性

喜高温、高湿和微酸性土壤。在年平均温度22度在上,最低温度0度左右,轻霜日数不超过5-20天,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温度80%的气候条件下,都适宜生长。

园林用途

油渣果宜栽培在房前屋后,也可种植于大树旁或人工棚架旁,让其自然攀援生长。种子含油量高,是食用油植物。油瓜还可入药,治疗毒疮。

繁殖培育

用播种、扦插和压蔓繁殖。

葫芦科油瓜属常绿木质藤本。又称油瓜、猪果。野生。  

油渣果.中药材

【拼音名】Yóu Zhā Guǒ

【别名】油瓜、猪油果、有棱油爪、牛蹄子、野面瓜、猴子面瓜、唛豆荚。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油渣果的种仁或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果,剖取种仁,洗净,晒干或鲜用。果皮,晒干研末。

【原形态】多年生木质藤本,长达20-30m。茎枝粗壮,具纵棱及槽,无毛。叶互生;叶柄粗壮,长4-8cm,具纵条纹;郑须2-5歧,光滑;叶片厚革质,3-5深裂,中裂片浅裂或有时不分裂;长宽均15-24cm,裂片卵状长圆形,中裂征较大,侧裂片较小,上面光绿色,两面光滑无毛;主脉3-5条,在背部隆起。雌雄异株;雄花总状花序,花序轴15-30cm;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肉质,花梗粗短,光滑或被微柔毛;花萼筒管状,淡黄以;花冠辐状,外面黄色,里面白色,5裂,裂片长约5cm,先端呈流苏状,长达15cm;雄蕊3,花丝不明显,花药靠合;雌花单生;花梗粗壮,短;子房近球形,具12枚胚株,外面被微毛花柱长,柱头3,先端2裂。果实大型,扁球形,径约20cm,厚10-16cm;淡红褐色,有12条沟槽,具绒红,有6颗大型种子(另6颗不育)。种子长圆形,长约7cm,宽达3cm。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500的灌丛中和山坡路旁,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胃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外伤出血;疮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6-9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取种仁捣油涂擦。

【摘录】《中华本草》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油渣果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油渣果》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