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七
来自中医百科
【拼音名】 Hǎi Nán Sān Qī
【别名】 山田七、圆山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海南三七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empferia rotund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海南三七,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先出叶,后开花;叶柄短,槽状;叶片长椭圆形,长17-27cm,宽7.5-9.5cm,叶面淡绿色,中脉两侧深绿色,叶背紫色。头状花序有花4-6朵,生于长4.5-7cm的紫褐色苞片中,春季直接自根茎抽出;花萼管长4.5-7cm,一侧开裂;花冠管约与萼管等长,花冠裂片线形,白色,长约5cm,花时平展,侧生退化雄蕊被针形,长约5cm,宽约1.7cm,白色,先端瑞急尖,直立,稍靠叠;唇瓣蓝紫色,近圆形,深2裂至中部以下成2裂片,裂片长约3.5cm,宽约2cm,先端急尖,下垂;药隔附属体2裂,被针形,直立于花药室的顶部,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先端尖。花期4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地阳处;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 含淀粉(starch),长穗巴豆环氧素(crote-poxide)。
【性味】 味辛;性温;小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海南三七》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