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混合瘤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涎腺混合瘤  

治疗方案

经颈侧途径摘除肿瘤,以便明确颈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之位置,避免剥离肿瘤时误伤。  

疾病概述

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是腮腺颌下腺、腮部小涎腺,任伺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混合痼镜下组织像复杂,可见肿瘤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有人认为瘤变的上皮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因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复杂形态。 临床表现: 混合瘤早期为无痛肿块,生长缓慢。瘤体呈球状,分叶状或不规则,有结缔组织被膜,但有时不完整。周围边界清楚、活动、质地中等硬度,有囊性变时,可能扪及波动。  

疾病别名

多形性腺瘤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疾病描述

多见于腮腺。表现为耳垂下出现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常偶尔发现。肿块位置多较深,表面光滑,质中等,推之可动。肿块向内发展,侵及咽旁间隙时,可使鼻咽口咽侧壁内移,或软腭膨隆。如肿块固定,质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经,有混合瘤恶变可能。  

症状体征

多见于腮腺。表现为耳垂下出现肿块,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常偶尔发现。肿块位置多较深,表面光滑,质中等,推之可动。肿块向内发展,侵及咽旁间隙时,可使鼻咽、口咽侧壁内移,或软腭膨隆。如肿块固定,质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经,有混合瘤恶变可能。  

疾病病因

1、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腺及腭腺。 2、生长缓慢,周界清楚,质地中等硬度,表现呈结节状,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但腮腺深叶及腭部者由于周围组织

的夹持固定作用而不活动。

3、涎腺造影显示为良性占位性病变。

4、生长加快、硬度增加、活动度下降甚至固定、面神经麻痹皮肤溃疡等恶变征象。  

诊断检查

为明确颈部肿块的原因及其性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治疗效果,以及有无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或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2、临床检查 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形成等现象。然后进行颈部扪诊。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肌肉松弛,便于肿块之扪摸。检查时注意肿块之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搏动,并应两侧对照比较。如前所述,成人颈部肿块应考虑转移性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应常规检查耳鼻咽喉、口腔等处,以便了解鼻咽、喉等处有无原发病灶。必要时可作鼻内窥镜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3、影像学检查 颈部CT扫描除可了解肿瘤部位、范围外,并有助于明确肿块与颈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较小之肿块,常不能显影。为查找原发病灶,可酌情作鼻窦、鼻咽和喉侧位等X线拍片检查。对于颈部鳃裂瘘管甲状舌管瘘管,可行碘油造影X线拍片检查,以了解瘘管走向和范围。

4、病理学检查(1)穿刺活检法:以细针刺入肿块,将用力抽吸后取得的组织,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适用于多数颈部肿块者,惟其取得之组织较少,检查阴性时,应结合临床作进一步检查。(2)切开活检法:应慎用。一般仅限于经多次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时。手术时应将单个淋巴结完整取出,以防病变扩散。疑为结核性颈淋巴结炎时,切开活检后有导致伤口经久不俞愈可能,应注意预防。对于临床诊断为涎腺来源或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者,由于肿瘤位置较深,术前切开活检有时不易取得阳性结果,却有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加手术困难之弊端,故一般于手术摘除肿瘤后再送病理检查。  

疾病预防

1、治愈:肿瘤全部切除,切口基本愈合。

2、好转:手术切除不彻底,深部肿瘤有残留。

3、未愈:未行手术治疗,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用药安全

1.在涎腺混合瘤中以腮腺混合瘤最为多见,并以良性占多数。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男女无差别。

2.涎腺混合瘤必需手术治疗,其对放射线不敏感,一般不能放疗,由于此瘤为临界瘤,带瘤生存时间过长或不适当的处理刺激后可致恶变,因此一旦发现涎腺部位的肿块应及时手术切除,切忌使用一些不明成分的药物外敷治疗。

3.本瘤一般生长缓慢,可较长时间无症状,但如发现生长加速,硬度增加等即提示恶变,应立即手术,但恶变后手术的预后远不及良性期手术的预后好。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涎腺混合瘤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涎腺混合瘤》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