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1
个编辑
更改
外阴恶性肿瘤
,无编辑摘要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蒲公英]]、[[野菊花]]、地丁各15g,[[天葵子]]、[[金银花]]各20g,[[白花蛇舌草]]15g,[[薏苡仁]]、[[僵蚕]]各30g,[[重楼]]、当归、[[白术]]各15g,黄芪40g,[[蜈蚣]]10条。疼痛者加乳香、没药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黄5g,[[肉苁蓉]]20g;伴低热者加[[地骨皮]]20g。水煎服,每日剂。
3.气血双亏型
证候:局部表现为癌疮日久,根盘渐扩大,破溃,有秽恶血水流出,癌肿触及坚硬,形体[[消瘦]],[[气短乏力]],纳少,疼痛夜间加重,舌质淡红,脉沉细而弱。
4.[[草河车]]12g,紫背[[浮萍]]12g,[[忍冬藤]]15g,紫花地丁15g,虎杖15g,连翘9g,青[[橘叶]]12g,[[水红花子]]12g,[[半枝莲]]30g,[[半边莲]]30g,[[白英]]30g,蒲公英15g。水煎服,每日剂。
5.肖梓荣
对体表恶性肿瘤颇有研究,以[[五虎]]丹([[水银]]180g,[[白矾]]180g,青矾180g,牙硝180g,[[食盐]]90g)为主,局部外涂,治疗体表恶性肿瘤115例,总有效率为79.1%,其中收治恶性黑色素瘤6例,均获满意疗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一是外用五虎丹制剂,涂于癌瘤病灶,去腐[[拔毒]],1~3周即坏死脱落,继而涂去腐提脓的[[红升丹]](水银30g,白矾24g,[[火硝]]12g),促使疮面愈合;二是外治与内治相结合,[[菊藻丸]]([[菊花]]100g,[[海藻]]100g,[[三棱]]100g,[[莪术]]100g,党参100g,黄芪100g,金银花100g,[[山豆根]]100g,山慈菇100g,[[漏芦]]100g,黄连100g,[[蚤休]]75g,[[马蔺子]]75g,[[制马钱子]]50g,制蜈蚣50g,[[紫草]]25g,[[熟地黄]]15g)为其自拟验方,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祛风止痛]],配合上之外治,治疗癌肿有一定疗效。(肖梓荣.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肿瘤专辑.第1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218)
(三)[[中成药]]
1.[[西黄丸]]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止痛]]。主治痰瘀内结,疼痛较剧者。每丸3g,每次丸,每日2次。
2.[[小金丸]] 6g,每日2次。适用于痰瘀内结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用[[芝麻油]]调成50%浓度的糊状,外敷,1~2日换一次,待其腐坏组织蚀去,改用[[桃花散]](白石灰250g,大黄片45g)拔毒生机。外盖[[熊胆]]膏(熊胆3g,腻粉4.5g,雄黄1.5g,麝香1.5g,槟榔0.3g)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促进溃面早日愈合。
3.外洗方
白鲜皮、[[地肤子]]各15g,[[龙葵]]、忍冬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各30g,连翘12g,防风15g。先将药浸泡半小时,水煮沸20分钟,去渣留水洗患处,每日~4次。
按组织来源可分为:外阴鳞状上皮肉瘤变、外阴鳞状上皮癌、外阴佩吉特(派杰)病、外阴基底细胞癌、外阴腺癌、外阴肉瘤。
一、外阴癌
发生的部位以大阴唇最多,约占71.2%,其次为[[小阴唇]]、[[阴蒂]]、尿道口周围,再次为[[前庭大腺]]及[[会阴]]。
病变进一步发展至[[晚期]],表现或为大溃疡,向深部或邻近器官[[浸润]],外阴局部可大部分被“蚕食”而缺损;或呈“火山口”样;或局部[[结节]]性包块;或者表现为大菜花状,基底部浸润可深或稍浅。表面质脆极易脱落而感染溃烂。
二、前庭大腺癌
少见,开始即为椭圆形硬块,位于[[大阴唇]]的后1/3处,其表面皮肤可较长时间不与肿块愈着。发生于汗腺者更罕见,表现为圆形、扁平或高起的结节,位于大阴唇外侧或内侧。[[前庭]][[尿道癌]]开始为多个小结节,形成乳头状[[赘生物]],包绕尿道口或位于其一侧,进一步发展则溃破,沿[[尿道海绵体]]及阴道口侵犯。
发生于前庭大腺者为腺癌,如发生于腺管开口处,因鳞状上皮向腺管口内伸入,也有少数可为鳞癌。来源于汗腺尿道旁腺者也为腺癌。
三、[[鳞状细胞原位癌]]
发生于皮肤和粘膜,病变处有种种表现,呈[[乳头状增生]],或白色增厚可在多处发生。镜下表现为[[上皮]]层内细胞有增大复层、排列紊乱,核异型深染,分裂活跃等恶性特征,常伴有角化过度,钉脚伸长,但[[基底膜]]完整。
四、鲍文病(Bowen's disease)
是一种[[外阴原位癌]]。早在1912年首先由Bowen描述,故称为BOWen's病。临床特征是生长缓慢,大体观为暗红色粗糙斑,边界清楚而不规则,表面常有[[痂]],在痂下可见到[[肉芽组织]]和[[渗出]]面,似[[湿疹]]及浅表溃疡。镜下为过度角化,角化不全,[[棘层]][[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增大,核有异型、深染,其中可找到[[多核细胞]]、大而空的细胞和嗜[[伊红]]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细胞。表皮基底膜完整。
其发生在粘膜上皮的病变,因表面呈红色或绒样颗粒状,故又称为Queyat红色增生性病灶。
五、外阴帕杰氏病(Paget's disease)
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征的上皮内癌,因首先由Paget描述而得名。发生率极低,除发生于[[乳房]]外,而发生在外阴的Paget's病大约有100例报告(Boronow,1976)。大体观外阴患处为一红色[[糜烂]]状损害,呈湿疹样渗出改变,病损略突,表面粗糙,常伴有白色病变或小颗粒,有时可见浅溃疡形成和[[结痂]]。镜下表现,在表面深层有典型帕杰细胞。此细胞体积大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胞浆透亮,核大。细胞单个或小群地分散在表皮层内,在[[基底层]]或表皮钉脚的两边较多。有关帕杰细胞来源认识尚不统一,有以下看法:上皮下腺癌向上皮内浸润;由表皮内一种向[[大汗腺]]分化的细胞发生;表皮内向大汗腺分化的幼稚[[生发层]]细胞和真皮内大汗腺顶[[浆细胞]]在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下都成为帕杰细胞。[[肿瘤细胞]]可在上皮内横向扩散,故常累及到肉眼看来为“正常”的表面地区。而且本病常并存其他脏器癌,如[[胃癌]]、[[直肠癌]]、[[乳腺癌]]等,应予重视。
帕杰病的恶性程度可有不同,只限于表皮内者可在表皮内复发而无浸润,治疗可局部彻底切除;呈浸润性生长者,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本病可合并[[大汗腺癌]]或有浸润,治疗以外阴根治性切除并作[[腹股沟淋巴结]]切除。
六、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罕见,多由[[色痣]]恶变而来。文献统计色痣恶变约占色素瘤的65~84%。慢性刺激、[[外伤]](电灼、腐蚀、不完整切除)等均为恶变的诱因。发生恶变的色痣绝大多数为[[痣]]细胞群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联合痣。其外观似外阴癌,呈蓝黑、深蓝、棕黑或淡棕色或无色素性。镜下表现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梭形或多形态的混合型。细胞核大、浓染、常有核分裂,有时可见核内空泡。细胞内[[黑色素]]分布量不均匀。因它的存在易于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常早期经血道和[[淋巴]]道转移,故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尤其粘膜部位和[[妊娠期]]患者更甚。自出现[[症状]]起,平均寿命为18个月治疗同外阴癌,以手术为主,行外阴广泛切除及股、[[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放疗、[[化疗]]用做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有人主张行[[冷冻]]治疗,有一定效果。
七、外阴肉瘤
原发或继发于外阴[[纤维瘤]]恶变。开始时肿瘤边界清楚,呈结节状带蒂或呈弥漫性浸润,常保持多年不进展,但以后可因外伤或手抓破而突然发展,在短期长大。可经淋巴及血行转移,预后不佳。治疗为外阴广泛切除加外阴、腹股沟淋巴结的[[放射治疗]]。
八、[[继发性]]外阴癌
继发性外阴癌占外阴恶性肿瘤的3~4%,多来自宫颈癌及宫体癌的转移,少数来自[[卵巢]]、[[胃肠道]]、肾、[[膀胱]]及[[乳腺]]的癌,或绒癌。主要通过癌栓[[静脉]]逆行性转移或由淋巴转移。晚期宫颈癌、宫体癌的原发灶可直接漫延到阴道再到外阴。
外阴癌的转移以淋巴转移为主,其次为直接向周围蔓延,经血行转移较少见。
1.淋巴道转移
外阴磷状细胞癌几乎都通过淋巴道转移。其转移途径一是外阴各部的癌灶均先转移到[[腹股沟浅淋巴结]],经[[股管]][[淋巴结]](cloguetlymphnode),后到髂盆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广泛浸润导致[[淋巴管]]堵塞,肿瘤[[栓子]]可伴随逆行的淋巴转移至外阴邻近的[[大腿]]、下腹部和[[腹股沟]]皮[[内淋巴]]结等。二是阴帝、前庭部癌灶既可以转移到腹股沟浅淋巴结,也可以直接转移至腹股沟深部淋巴结,甚至[[骨盆]]淋巴结。
2.直接蔓延
为外阴癌是一种重要转移途径,其转移视病程长短和原发灶的部位而定。外阴前部癌灶可向尿道、会阴体和阴道蔓延;外阴后部癌灶趋向于侵犯阴道口和肛门。较晚期者可侵犯[[耻骨]]或延伸到肛门周围和[[肛管]]或膀胱,因为直接蔓延与淋巴转移同时并进,然而阴帝、前庭、尿道外的癌可既早又快发生转移。
起源于前庭大腺的鳞状细胞癌,其表现往往为[[阴唇系带]]附近的大阴唇有硬性[[水肿]]现象,但其表面皮肤可能尚好。
==临床检验与其他检查==
1.[[细胞学]]检查
对可疑病灶行涂片细胞学检查,常可见到癌细胞,由于外阴病灶常合并有感染,其阳性率仅50%左右。
2.病理活检
对一切外阴赘生物,包括菜花灶、结节灶、溃疡灶、白色病灶等均需作活体组织检查。可较早明确诊断。对无明显病灶如广泛糜烂灶,为避免取材不准确而发生误诊,可用甲莱胺蓝进行外阴[[染色]],定出可疑灶后,再取材活检,对有合并坏死的病灶取材应有足够的深度,避免误取坏死组织。
3.[[影像学]]检查
为了在治疗前准确定出临床分期,以利于制订治疗方案,可行盆髂、[[腹主动脉]]旁淋巴[[多普勒超声]]、CT、[[核磁共振]][[成像]]和淋巴造影等检查,以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
T2N1M0 有单侧区域淋巴结转移(腹股沟淋巴结为阳性)。
T3N0M0
T3N1M0
Ⅳa T1N2M0 肿瘤侵犯上尿道、膀胱粘膜、[[直肠]]粘膜、骨盆和(或)双侧区域
T2N2M0 和(或)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
T3N2M0
T4N0M0
Ⅳb 任何T和N,M1,包括盆腔
注:T为原发肿瘤;Tis为肿瘤≤2cm;T2为肿瘤>2cm;T3为肿瘤侵犯下尿道和(或)阴道、肛门;T4为肿瘤侵犯上尿道、膀胱粘膜、直肠粘膜和(或)固定于骨盆。N为区域淋巴结;N0为无淋巴结转移;N1为单侧淋巴结转移;N2为双侧淋巴结转移。M为远处转移;M0为无远处转移;M1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
==鉴别诊断==
1.外阴[[色素脱失]]病
包括[[白癜风]]、放射后或[[创伤]]后的[[瘢痕]]。此类[[疾病]]均由于细胞[[代谢]]改变,引起色素胶失所致。白癜风为全身性疾病。可在身体其他部位同时发现[[皮肤病]]变,病变边界清晰,无表皮增厚及瘙痒,放射或创伤后瘢痕有病史可询。
2.[[外阴湿疣]]
本病常发生于年轻妇女,是一种质较软而无溃疡的乳头状向外生长,有时为带蒂的赘生物,可与其他性病病变并存,可传染,可进行活检鉴别。
3.外阴营养不良病灶
病灶广泛,变化多样,既可有角化增厚、变硬,也可呈[[萎缩]],既可有色素沉着,出可呈灰白色,外阴瘙痒可反复发作。有时可与外阴表皮内肿瘤和浸润癌同时并存,因此,应行活检,以排除外阴癌的可能。
4.外阴[[汗腺腺瘤]]
发生于汗腺,具有生长缓慢、肿瘤境界清楚的特征,但当汗腺腺瘤一旦发生溃烂就不易与癌区别,必须通过活检来肯定诊断。
5.外阴急慢[[炎症]]、溃疡
根据病史和体征,结合活检可明确诊断。
6.外阴[[结核]]
外阴[[皮肤结核]]常可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形似溃疡状外阴癌。但外阴结核常伴有全身[[结核病]]症状及结核病病史。
凡癌瘤侵犯阴道下后壁、肛管式直肠者,应考虑在作外阴癌联合根治术的同时,行部分阴道后壁、肛管或直肠切除和人工肛门重建术。
二、放射治疗:单纯放疗、放疗与手术配合
外阴癌放射治疗,包括应用高能放射治疗机(60钴、137铯、直线加速器和电子加速器等)行体外放疗和用放射治疗针(60钴针、137铯针、192铱针和镭针等)行组织间质内插植治疗。外阴腺癌除尿道旁腺癌采用组织内插植放疗配合体外放疗可获得较好效果,5年[[生存率]]为30%,早期可达60%,手术治疗与放疗效果差不多。其余外阴腺癌放疗效果差。
(三)外阴鳞状上皮癌化疗方案
1.单一抗癌药
[[阿霉素]]、[[博莱霉素]]、甲氨蝶蝶呤、[[顺铂]]、[[依托泊苷]]、[[丝裂霉素]]C、[[氟脲嘧啶]]和[[环磷酰胺]]等。以博莱霉素、阿霉素和[[甲氨蝶呤]]疗效较好,有效率在50%左右。
2.联合抗癌化疗方案
博莱霉素+丝裂霉素、氟脲嘧啶+丝裂霉素和博莱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顺铂等(Trope,1980;Belinson,1985;Levin,1986)。目前以博莱霉素+丝裂霉素和氯[[尿嘧啶]]+丝裂霉素的疗效较好,有效率达60%左右。
四、化疗与放疗配合
对于无法切除的晚期外阴癌,手术后给予化疗、放疗综合治疗,可起到姑息治疗作用,延长生存期。Berek于1991年报道,12例晚期外阴癌病例,给予放疗、化疗,化疗方案:顺铂100mg/(m2.d)及[[氟尿嘧啶]]1
000mg/(m2.d),4~5天,治疗两个疗程,8例完全缓解而未再进行手术,3例部分缓解后手术,1例无效而手术,其中1例死亡,其他11例存活7~60个月(平均37个月)。
一、手术与中医药配合
1.手术前用药
对于病灶局限,全身情况尚好的外阴恶性肿瘤病人,争取及早手术切除。若为Ⅰ期病人术前可用中医药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增加机体[[抵抗力]],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方选八珍汤、[[参苓白术散]]等。若为Ⅱ~Ⅳ期病人,术前应以中医药扶正固本,解毒抗癌,增加机体抵抗力,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方用八珍汤加抗癌药物:当归15,生地12,赤芍10g,川芎10g,[[人参]]10g,白术15g,[[茯苓]]15g,苦参15g,[[农吉利]]10g,[[七叶一枝花]]15g,薏似仁20g,甘草10g,黄芪40g,[[丹参]]15g,山慈菇15g,水煎服,每日剂。
2.手术后用药
若为Ⅰ期病人,中医药主要给予[[益气养血]]兼清热解毒,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并预防术后感染,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5g,川芎1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黄芪30g,[[肉桂]]5g,[[砂仁]]5g,金银花20g,[[鱼腥草]]30g,水煎服,每日剂。
[[分类:癌症]][[分类:恶性肿瘤]][[分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