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
概述
瑜伽是通过现观思悟佛教“真理”的修行方法。源于印度。据《显扬圣教论·成瑜伽品》解释;般若之“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胜方便,故名瑜伽。”瑜伽是梵文Yoga一词的音译,原意为“给牛上轭”,后引申为联系、结合,心的统一等义。我国旧译为道、禅、相应等,现西方译为沉思、超觉静坐等。作为一种修行方法,是通过自我调节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以达到“解脱”。
瑜伽的流派
瑜伽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其经典著作《瑜伽经》约成书于3~5世纪,对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的苏非派都有影响,目前已流传为带有世界性的练功方法。瑜伽的流派众多,最著名的有:
(1)行为瑜伽(Karma Yoga),又称业瑜伽,严格依从梵的真谛纯法行为,从而实现解脱。
(2)智识瑜伽(Jnana Yoga),注重断除无明(愚昧无知),获取神圣知识,使灵魂逐渐得到自由。
(3)虔信瑜伽(Bhakti Yoga),专著于对梵的虔敬,信爱、皈依,与梵同在。
(4)诃陀瑜伽(Hatha Yoga),注重通过身体的洁净,呼吸和各种体格锻炼实现灵魂的解脱。
(5)罗遮瑜伽(Raja Yoga),着重于通过意念、思维、精神等心理修持实现解脱。
(6)恒多罗瑜伽(Tantra Yoga),以注重性能量、男女合练为特征,把性力转化为解脱的助推力,达到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合一的境界。
瑜伽的修行方法
瑜伽各派的修行方法不一,享有盛名并受各派推崇的是《瑜珈经》归纳的“八支分法“,即:
(1)夜摩(Yama),即禁戒,戒绝杀生、欺诳、偷盗、色欲、贪婪;
(2)尼夜摩(Niyama),即劝戒,遵行洁身、知足、苦行、诵经、敬神;
(3)坐法(Asana),以头,颈、脊成一直线的坐姿修练;
(5)制感(Pratyahara),控制感官活动使注意力从外界对象收入心中;
(6)执持(Dharana),用心专注一处,精力集中;
(7)静虑(Dhyana),超越自我回忆,默想沉思的对象;
(8)等持(Samadhi),沉思对象和沉思者合而为一,获得解脱。
前五支包括道德规定的遵行和身体的修练,称为瑜珈的外助;后三支是精神的修练,称为瑜珈的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