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参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所属卷:Eriophyton Benth.

所属科:Labiatae

中文名:绵参

文献来源:Eriophyton wallichii Benth. ex Wall. (1829), nom . nud. , in Wall. (1830)deser, (1836) et in DC (1848); Hook. f. (1885) " wallichianum " ; Diels (1912, 1913); Dunn. (1915)" wallichianum " ; Marquand (1929); Kudo (1929) " wallichianum " ; Hand. - Mazz. (1934, 1936 et 1939); C. Y. Wu (1959).

描述字段: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圆柱形,有细长的侧根。茎直立,高10-20厘米,钝四棱形,下部多少变肉质,无毛,上部被绵毛。叶变异很大,茎下部叶细小,苞片状,通常无色无毛;茎上部叶大,两两交互对生,菱形或圆形,长宽约3-4厘米,顶端的叶渐变小,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在中部以上具锯齿,两面均密被棉毛;叶柄甚短或近无柄。轮伞花序通常6花;小苞片刺状,长达1.2厘米,密被棉毛。花萼管长8毫米,外面密被棉毛,内面在萼齿先端及边缘上被棉毛,余部无毛,齿长约7毫米,近等大,先端长渐尖;花冠长2.2—2.8厘米,冠管略下弯,长约为花冠长之一半;冠檐外面密被棉毛;子房无毛。小坚果长约3毫米,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产云南西北部,海拔(2700-)3400—4700米的高山流石堆上,分布于我国四川西部、青海及西藏。尼泊尔,锡金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根入药或供食用,有滋补、调气血、催乳及提中气之功。

药用——

【药 名】:绵参

【拼 音】:MIANSHEN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绵参的全草或根。

【功 效】:清热解毒

【主 治】:用于风热外感咳嗽胸痛痰多咳痰不爽或粘稠;亦用于治疗湿热中阻痢疾等症。

性味归经】:苦,寒。肺、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

【别 名】:榜参布柔(青藏高原药物图谱)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

【拉丁名】:绵参 Eriophyton wallichii Benth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全株皱缩,形似绵球状。根圆锥形,长4-6cm,黑褐色或棕黑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黄白色。茎呈方柱形,有节。叶对生,茎下部叶鳞片状,中上部叶必集,叶片卵圆形,长宽3-4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上部边缘有锯齿,两面被折色绵毛,网脉粗糙明显。轮伞花序隐藏在叶丛中;花冠二唇形,淡紫色至粉红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近方形,四角有4条肋状突起。表皮细胞1列。皮层广宽,于角隅处有厚角组织内皮层明显。外韧维管束排成环状,木质部较宽,导管数个成群稍呈径向排列。髓部宽阔。

叶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非腺毛和毛,栅栏组织3-4列细胞海绵组织细胞较少。中永上表皮下凹,下表皮凸起,主脉有3个外韧型维管束。

粉末特征:深灰绿色,气浓。①非腺毛和腺毛众多,常碎断,为多细胞组成,直径31-62μm,壁厚。②花粉粒较多,浅褐色或浅褐黄色,椭圆形,壁厚,具细突起,偶见单沟。③表皮碎片众多,不规则形,壁多弯曲。④导管较少,有螺纹、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8-36μm。⑤薄壁细胞偶见单纹孔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绵参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绵参》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