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痢疾.jpg

西医痢疾一般指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中医病名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细菌性痢疾属于中医痢疾的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为细菌感染。

中医认为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洁。

预防

痢疾具有传染性,预防重在消灭远离传染源。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滋生地,发动群众消灭苍蝇。

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对个体及饮食摊贩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对集体单位及托幼机构的炊事员、保育员应定期检查大便,做细菌培养。

加强卫生教育,人人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沾过的食物。

不要暴饮暴食,以免胃肠道抵抗力降低。

常见症状

西医症状

痢疾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婴儿对感染反应不强,起病较缓,大便最初多呈消化不良样稀便,病程易迁延。3岁以上患儿起病急,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可发生惊厥、呕吐。志贺氏或福氏菌感染者病情较重,易出现中毒型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人工喂养儿体质较弱,易出现并发症。

中医症状

细菌性痢疾属于中医痢疾的范畴,此外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也属于中医痢疾范畴。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频繁,痢下鲜紫脓血,呕吐频繁,寒战壮热,头痛烦躁,精神极其痿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惊厥抽搐,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临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状重者,突然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呕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红苔干,脉弦数或微细欲绝。

3.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4.虚寒痢

症状:久痢缠绵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冻,无腥臭,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或虚坐努责,便后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症状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临床检查

1.血常规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2. 乙状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直肠指检无法摸到的位置较高的肿块,同时对可疑病变取组织活检,明确性质。故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治疗仪器,对预防及早期发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3.粪便红细胞

粪便红细胞检查是大便常规的一个项目,可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可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吸虫病等。粪便中新鲜红细胞为草黄色、稍有折光性的圆盘状。细菌性痢疾理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

诊断鉴别

诊断

在流行季节有痢疾接触史或有不洁饮食史,出现发热、黏胨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应考虑本病。在夏秋季节,有突发高热、惊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发冷、脉细数者应考虑中毒型菌痢。本病有呕吐、腹痛症状,但若病人出现严重呕吐、持久的剧烈腹痛,应首先排除其他肠内、外疾病,以防误诊。

鉴别

1.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5-8个月发病率较高。粪便内可有黏液,有腥臭味,较为稀薄呈蛋花汤样,大便次数较多,容易引起脱水、酸中毒。镜检可有白细胞、脓细胞,通过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2.沙门氏菌肠炎

常常以家庭或集体发作,呕吐多见,大便黏液多于脓,常呈绿色胶冻状。里急后重较为少见,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诊。

3.病毒性腹泻

多见于2岁之内儿童。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粪便细菌培养阴性,做免疫电镜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4.阿米巴痢疾

南方多见,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儿童。起病较慢,大便次数较多,但无里急后重,大便有血和黏液,呈紫红色果酱样,新鲜大便黏液镜检可以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5.出血性小肠炎

发病急,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大便呈血水便,晚期常常出现休克。粪便培养阴性,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6.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流行季节与中毒型痢疾相同。在中毒型痢疾缺乏肠道症状时,二者相似。脑脊液检查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有帮助;而温盐水灌肠,以灌出物镜检或培养,可以明确中毒型痢疾的诊断。

7.霍乱与副霍乱

于流行季节来自疫区,有食用水产品史,出现急性呕吐和腹泻、水量多,呈淘米水样,粪便的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

8.肠结核

可以出现脓血便,与菌痢类似,但其发病缓慢,有结核病史、可有午后低热及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培养有助于诊断。

并发症

1.痢疾杆菌败血症,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儿童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可达46%),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可降低病死率。

2.溶血尿毒综合征,此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原因不明,可能与内毒血症、细胞毒素、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因素有关。常因突然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而被发现,表现为进行性溶血性贫血;高氮质血症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出血倾向及血小板减少等。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3.关节炎,菌痢并发关节炎较少见。主要在病程2周左右,累及大关节引起红肿和渗出。关节液培养无菌生长,而志贺菌凝集抗体可为阳性,血清抗“O”值正常,可视为一种变态反应所致,激素治疗可缓解。

4.小儿脑型中毒型痢疾,可有耳聋、失语。

治疗

西医治疗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疗

①常规疗法:患儿要卧床休息、隔离和采用消毒措施。饮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吐泻、腹胀重的患儿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疗法:可选用氟哌酸庆大霉素黄连素复方新诺明等联合口服。疗程7-10天。

③吸附疗法:可给予思密达,其对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细菌生长,还可与黏液蛋白结合并相互作用,加强肠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态疗法:可用含双歧杆菌制剂。它通过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结合,起占位性保护作用,抑制细菌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⑤补液疗法:根据脱水情况决定补液方法和补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疗

抗生素疗法常用药物和剂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疗,但疗程要长。可采用间歇疗法,用药7-10天,休息4天,再治疗4天,休息4天,再重复4天,总疗程3-4 周。也可用黄连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肠治疗。但应注意长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应在大便培养转阴、脓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药、维生素、微生态制剂和思密达等药物。

②饮食疗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疗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3.中毒型痢疾的治疗

①改善微循环:可利用阿托品类药物解除血管痉挛,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异丙肾等扩张血管。用冬眠药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体,使微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且有镇静、降低基础代谢作用。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消炎、减轻脑水肿、减轻中毒症状。

②扩容及纠酸:按输液速度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进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危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④减轻脑水肿:对脑型病例应及时使用脱水剂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⑤控制感染:及时作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药敏结果出来以前,一般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氟哌酸静脉给药,但因此类药可能会影响幼童骨骼发育,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为5-7天。还常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控制感染。

⑥降温:可用莱比林、扑热息痛萘普生等降温,也可冷盐水灌肠、物理降温。

⑦痢特灵即呋喃唑酮。该药对痢疾杆菌沙门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细菌间也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后在肠道内浓度高。常用剂量成人每次为0.1~0.2克,每日口服3次。由于痢特灵的副作用较大,还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因此现在较少应用。

黄连素该药口服后吸收差,对痢疾杆菌作用强,故常用于菌痢的治疗。剂量为每次服用0.3克,每日3-4次。

⑨磺胺类该类药物口服较难吸收,故可用于抗肠道感染。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是复方磺胺甲基异嗯唑,剂量为每次2片,每日服2次。

中医治疗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痢下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证属热重于湿者,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直清里热。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证属湿重于热者,去黄芩、当归,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运脾燥湿。痢下鲜红者,加地榆丹皮仙鹤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湿热痢,也可用成药香连丸治疗。

2.疫毒痢

症状: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频繁,痢下鲜紫脓血,呕吐频繁,寒战壮热,头痛烦躁,精神极其痿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惊厥抽搐,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苔黄腻或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临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状重者,突然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呕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红苔干,脉弦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清肠。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本方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配黄连黄芩黄柏秦皮清热解毒化湿;当归芍药行血;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临床可加金银花、丹皮、地榆、穿心莲、贯众等以加强清热解毒的功效。高热神昏,热毒人营血者,合犀角地黄汤,另服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营开窍。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生地等熄风镇痉。壮热神昏,烦躁惊厥而下痢不甚者,合大承气汤清热解毒,荡涤内闭。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细欲绝,加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静脉滴注或推注,以益气固脱。

疫毒痢(或湿热痢)可用白头翁汤加大黄等,煎水保留灌肠配合治疗,以增强涤泻邪毒之功效。若厥脱、神昏、惊厥同时出现者,则最为险候,必须采用综合性抢救措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挽其危急。

3.寒湿痢

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本方以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厚朴、法夏运脾燥湿;陈皮木香枳实行气导滞;桂枝炮姜温中散寒;芍药、当归和血。兼有表证者,加荆芥、苏叶、葛根解表祛邪。挟食滞者,加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若湿邪偏重,白痢如胶冻,腰膝酸软,腹胀满,里急后重甚者,改用胃苓汤加减,以温中化湿健脾。

寒湿痢亦可用大蒜烧熟食用治疗。

4.虚寒痢

症状:久痢缠绵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冻,无腥臭,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或虚坐努责,便后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两方以人参或党参白术、粳米益气健脾;干姜肉桂温阳散寒;当归、芍药和血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赤石脂、诃子、罂粟壳、肉豆蔻收涩固脱,两方合用,兼具温补、收涩、固脱之功,颇合病情。肾阳虚衰者,加附子、破故纸温补肾阳。肛门下坠者,去木香,加黄芪、升麻益气举陷。下痢不爽者,减用收涩之品。滑脱不禁者,加芡实、莲米、龙骨、牡蛎收敛固脱。

虚寒痢,也可配合成药理中丸、归脾丸治疗。

5.休息痢

症状: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带有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症状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

本方以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余邪;加木香、槟榔、枳实调气行滞;加当归和血。发作期,偏湿热者,加白头翁、黄柏清湿热;偏寒湿者,加苍术、草果温中化湿。

护理

1、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2、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饮食保健

适宜饮食

痢疾严重者早期禁食给肠道适当的调整时间,缓解期可食用少油腻、少渣、高蛋白、高热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食物,如细软少油的米汤、稀粥、面以及淡茶水、果汁等。早期吃些清淡米汤,中期好转后最好吃面条等流质食品,这些食物既易于消化吸收,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大量电解质,又可补充热量和维生素。少吃多餐。

饮食禁忌

1、少吃甜食:因糖类易发酵和胀气。

2、尽量减少吃蔬菜:许多新鲜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卷心菜等均含有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一般情况下这些蔬菜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但当人处于腹泻、消化功能失调,或胃酸过低时,肠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此时食入上述蔬菜,即使蔬菜非常新鲜,也会导致中毒而引起肠原性紫绀。

3、生冷的水果:如番石榴、梨、菠萝、杨桃、柿饼等生冷瓜果。

4、经油煎、油炸的食物:肉类、蛋、火腿、香肠、腌肥肉。

保健

1.绿茶蜜饮

配方: 绿茶5克,蜂蜜适量。

制法: 绿茶放入瓷杯,以沸水冲泡,加盖泡5分钟再调入蜂蜜。

功效: 清热生津,止痢消食。

用法: 每日3~4次,趁热顿服。

2.皮蛋

配方: 松花皮蛋3个,红糖60克。

制法: 把松花蛋剥开。

功效: 滋阴清热止痢。

用法: 每日1~2次,每次3个,皮蛋蘸糖,空腹食用。可以常食。

3.干贝烧冬苋菜

配方: 冬苋菜750克,干贝100克,奶汤500克。

制法: 冬苋菜取带叶嫩梗尖,去梗皮,洗净,用开水烫熟,捞出用凉水冲凉,干贝用水发好。锅内放100克猪油烧热,下冬苋菜稍煸,加奶汤、干贝、盐、料酒、味精、胡椒粉,烧入味,取出冬苋菜,整齐码放盘中。锅内汤汁勾芡,淋少量鸡油,浇在菜上即成。

功效: 滋阴补肾,调中下气。

用法: 佐餐食用。 模板:感染科疾病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痢疾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痢疾》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