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疖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耳疖(er jie)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征。古代医籍中尚有“耳疔”、“黑疔”等别称,如《外科证治全书·卷2》中说:“耳疔生耳窍暗藏之处,色黑形如椒目,疼如锥刺,引及腮脑,破流血水”。西医学的“外耳道疖”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耳疖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热犯耳证:疏风清热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加减。

2.毒火犯耳证:清热解毒龙胆泻肝汤赤芍连翘紫花地丁皂角刺;便秘加大黄。

二、其他治疗:

1.外敷疗法:醋调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外敷疖肿处,耳前后肿痛者亦可以此外敷;或涂黄连膏鱼石脂软膏于疖肿处,2次/日。初起时,亦可涂碘酊于疖肿处,2次/日。

2.切开疗法:疖肿化脓未溃者,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小刀刺破,放出脓血,涂黄连膏。

耳疖的病因

耳疖是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

耳疖的症状

1.多发于气候湿热的季节或地区。

2.发病前多有脓耳,或游泳、沐浴污水入耳病史。

3.耳内疼痛或剧痛,甚则牵引头部,讲话、咀嚼、张口时疼痛加重。

4.检查见外耳道外段皮肤呈丘状红肿外耳道因此狭窄,压迫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重;病程三天以上者,疮顶可有黄白脓点,溃破后流出少许黄脓,或夹有血液,疼痛亦随之减轻。

5.可伴耳前后皮肤红肿、核肿痛

耳疖的诊断

耳疖的鉴别诊断

急性乳突炎外耳道后上方内段红肿下塌,以致外耳道狭窄耳膜后上方窥视不到,伴耳内剧痛,牵引头脑,多有耳膜穿孔,外耳道流出多量黄浊脓,乳突压痛明显。

耳疖的并发症

耳前后皮肤红肿耳痛

耳疖的护理

【预防与调护】

1. 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

2. 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

或用干棉签拭干净。

3.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疖肿成脓溃破,应清除脓液。睡眠时应侧卧,患耳朝下,以利脓液排出。

【预后与转归】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如病情严重,累及耳廓软骨,则可发展成断耳疮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耳疖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耳疖》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