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Chishao.png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其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可治疗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等病证。

药性

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善清泻肝火,泄血分郁热而奏凉血、止血之功。治温毒发斑,可配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等药用;治血热吐衄,可配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药用。

2、目赤肿痛,痈肿疮疡。本品苦寒入肝经而清肝火,若配荆芥薄荷黄芩等药用,可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如芍药清肝散(《原机启微》);取本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之功,治热毒壅盛,痈肿疮疡,可配银花天花粉乳香等药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或配连翘栀子玄参等药用,如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肝郁血滞之胁痛,可配柴胡、牡丹皮等药用。如赤芍药散(《博济方》);治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腹痛,可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等药用,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虎杖用,如虎杖散(《圣济总录》),或配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用。

用量用法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炮制

1、赤芍《伤寒论》载:"捣筛。"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2、炒赤芍《经效产宝》载:"炒黄。"《三因方》:"炒令赤色。"《妇人良方》:"微炒。""炒焦黄。"现行,取赤芍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偶有焦斑,取出放凉。

3、酒赤芍《扁鹊心书》载:"酒。"《汤液本草》:"酒浸。"《济阴纲目》:"酒炒黄。"现行,取赤芍片,加黄酒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冷。每赤芍100kg,用黄酒15kg。酒炒制其寒。

饮片性状:赤芍为椭圆形薄片,直径10~30mm,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质硬而脆。气微香、味微苦略酸。炒赤芍形如赤芍,色泽加深,偶见焦斑。酒赤芍形如炒赤芍,微有酒气。

鉴别

该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赤芍鉴别.png

各家论述

1、论赤芍止痛:

(1)陶弘景:"芍药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本草经集注》)

(2)李东垣:"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用药法象》)

2、论赤芍为肝家血分要药:

(1)缪希雍:"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肢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营气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本草经疏》)

(2)贾所学:"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入洞然汤,治暴赤眼;入犀角汤,清吐衄血。入神仙活命饮,攻诸毒热壅,以消散毒气;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药品化义》)

3、论赤芍、白芍功效之异同:黄宫绣:"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本草求真》)

别名

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来源

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出处

开宝本草》。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赤芍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赤芍》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