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肝经足厥阴肝经的简称。人体主要经脉有14条,以各种脏腑为名的有12条,再加上督脉和任脉。肝经是其中的一条经脉。肝经不通会导致人体口感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复方疾病,小便黄等症状。

足厥阴肝经.jpg

经络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 ),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 ),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 的三阴交 ),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 )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概述

足厥阴肝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流注时辰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病候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部象有灰尘,没有血色。

本经腧穴主治“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胸闷,恶心呕吐,泄泻,小肠疝气,遗尿,癃闭。

足厥阴肝经经穴

本经一侧14穴,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3穴位于胸腹部。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参看

足厥阴肝经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肝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肝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