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

足少阳胆经.jpg

经络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阴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少阳胆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治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上,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膈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髀厌(股骨大转子)部。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腓骨前边,直到绝骨(腓骨下端),浅出于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四趾的外侧端(足窍阴)。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概述

胆经是足少阳胆经的简称,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胆经起于眼外角,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胆经联系胆、肝、膈、耳、眼、咽喉等脏器。

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够调节各脏腑功能,为十二经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开合失司,可致多种病变。如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偏头痛、胁痛、腿侧部疼痛等。另外,还会出现面部皮肤失却光泽、像蒙有一层灰尘,经常唉声叹气、口苦等预警信号。足少阳胆经共有44个穴位。

流注时辰

足少阳胆经,流注时辰为晚上十一时至转日凌晨一时(子时)。

病候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苦,叹气,心窝及胁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目外眦痛,颔痛,锁骨上窝及腋下肿痛瘰疬疟疾,胸、胁、髋关节下肢外侧本经脉过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侧灼热,出汗,怕冷等。

足少阳胆经病机分析与主治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足少阳胆经腧穴

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

本经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足少阳胆经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足少阳胆经》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