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天茄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天茄

【拼音名】 Kǔ Tiān Qié

【别名】 刺天茄、刺茄子、大苦葛、苦颠茄金弹子、黄角刺、狗茄子、添钱果

【来源】 茄科苦天茄Solanum khassianum C. B. Clarke,以根、果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化学成份】 含三种甾体成分,主要为甾体生物碱甙,水解后可产生澳洲茄胺(solasodine)。

【性味】 微苦,寒。有小毒。

【功效与作用】 消炎解毒,镇静止痛。主治风湿跌打疼痛,神经性头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等。外用叶、果治疮毒

【用法用量】 1~2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苦天茄

【拼音名】 Kǔ Tiān Qié

【别名】 苦颠茄、黄角刺、刺天茄、刺茄子、天茄子、谷雀蛋、天泡子、添钱果、狗茄子、果角茄、大苦葛、金弹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喀西茄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myriacanthum Dunal[S. kha-sianum C.B.Clarke]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直立草本至亚灌木,高1-2m。茎直立,具分枝,全体密被黄硬毛和针状刺。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约为叶片之半;叶片阔卵形,长6-12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渐尖,基部楔形,5-7深裂,裂片边缘又作不规则的齿裂及浅裂,叶两面被刺状腺毛,能分泌粘液,两面脉上均疏生长短不一的尖刺。蝎尾状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单生或2-4朵;花梗细弱,被有粗毛及小刺;花萼钟状,绿色,5浅裂,裂片儿状披针形;花冠白色或微带黄色,5裂,裂片披针形,被毛。浆果球状,未成熟时有绿色花纹,成熟时淡黄色;种子多数,浅棕色,花期春夏,果熟期冬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生于山间林下,荒地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 浆果合澳洲茄胺(solasodine),谷甾醇(silosterol),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等。还含澳洲茄胺甙类,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澳洲茄碱(solasonine)和刺茄碱(solasurine),以及生物碱皂甙刺天茄碱(soakhasianin)。

【性味】 味微苦;性寒;小毒

【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痛清热解毒。主风湿痹痛;头痛;牙痛;乳痈痄腮跌打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苦天茄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苦天茄》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