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贾第鞭毛虫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蓝布尔氏雅尔氏鞭毛虫(Giardia lamblia)属肉足鞭毛门,鞭毛亚门,动鞭毛纲,双滴虫目,八鞭毛科。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期。人食入被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后,虫体在十二指肠脱囊而出形成滋养体。滋养体长 9~21μm,宽5~15μm,厚 2~4μm,形如切开的半个梨,故又称梨形鞭毛虫;虫体前圆后尖,有前、侧、腹、尾四对鞭毛;体中央有一对轴柱;前方两侧各有卵圆形的细胞核一个;虫体背面凸起,腹面凹陷形成吸盘,吸附在肠壁粘膜上,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的腺窝内。通过体表摄取营养,以肠粘液分泌物为食。虫体藉鞭毛摆动而运动。以纵二分裂法繁殖。肠道环境不利于滋养体生存时,滋养体在小肠下段或大肠内形成椭圆形的包囊,长8~12μm ,宽7~10μm,有2~4个核,囊壁内的虫体除鞭毛消失外,其他结构与滋养体同。包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包囊抵抗力强,在粪便中能存活10天以上,在自来水中存活数天,在干燥环境和50℃以上时很快死亡。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简称贾第虫,主要寄生在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内,为纪念本虫的研究者A.雅尔和W.D蓝布尔而命名,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起初贾第虫仅被视为一种共生性的肠道原虫,自1976年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生本病的流行,人们才认识到该虫的致病性。本病多见于儿童和旅游者,故又称“旅游者腹泻”。如今贾第虫病已被列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十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贾第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感染率为1% ~20%,儿童、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功能缺陷者尤其易感。本病不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甚至寒冷地区也有病例报导。我国的流行也相当普遍,呈全国性分布。贾第虫病的感染不同于其他肠道寄生虫,它不仅多见于经济落后、卫生状况不良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也出现流行或暴发流行,应引起重视。  

病原学

滋养体:形状似纵切、倒置的半个梨形,大小为(9.5-21)µm×(5-15)µm×(2-4)µm,前断宽钝,后端尖细,两侧对称,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其前半部有一个很大的向内凹陷的腹吸盘,其直径略小于纵轴的1/2。在吸盘的背侧有一对卵圆形的泡状细胞核,过去认为2个细胞核内各有一个核仁。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核内并无核仁结构。虫体共有前、腹、后侧和尾鞭毛4对,均由位于两核间靠前端的基体(basal body)发出。一对前鞭毛由此向前伸出体外,其余3对发出后在两核间沿轴柱分别向体两侧,腹侧和尾部伸出体外,1对平行的轴柱沿中线由前向后连接尾鞭毛,将虫体平均分为两半。1对呈爪锤状的中体(median body)与轴柱1/2处相交。鲜活虫体借助鞭毛不停地摆动,虫体作翻滚运动。腹鞭毛摆动产生的液流可提供吸盘产生吸附的动力。

包囊:呈椭圆形,囊壁较厚。包囊大小约(8-12)µm ×(7-10)µm ,与虫体间有明显的空隙,未成熟包囊有2个核,成熟包囊有4个核,胞质内可见中体和鞭毛的早期结构,铁苏木染色后囊壁透明无色,虫体蓝色,蓝染的细胞核和残留的鞭毛明显可见。碘染色后囊壁不着色;虫体呈棕黄色或黄色。

生活史:滋养体主要寄生人的十二指肠空肠上部,但有时也有胆囊内,利用吸盘吸附于肠壁,以纵二分裂法繁殖。在某种不利情况下,包囊开始出现于回肠之下段及大肠。在囊壁内虫体分裂为2个,但有时也进行复分裂。一般在硬度正常的粪便中只能查到包囊。滋养体可在腹泻时发现。感染方式主要是因为吞食成熟四核包囊,被吞食的包囊经胃酸作用,在十二指肠脱囊而成滋养体,包囊的抵抗力很强。据统计,一次腹泻粪便中滋养体可超过140亿个,在一次正常粪便可有包囊3亿个,另有人统计一昼夜可排包囊9亿个。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蓝氏贾第鞭毛虫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蓝氏贾第鞭毛虫》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