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药材名】蟾头

【拉丁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科目来源】蟾蜍科动物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头部近三角形,其宽大于长或近等长。吻端圆,口大,近半圆形,闭合或略开一缝隙。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齿。吻棱显着,近吻端有小的圆形鼻孔1对。眼隆起或内陷,闭合或成窄缝。两侧眼后有一圆表鼓膜,棕褐色。背面灰褐色、绿褐色或黑褐色,较平滑;腹面色浅,呈黄绿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有突起的点状棕褐或黑褐色斑点。质坚韧,不易破碎。气腥臭,味微咸,而有麻舌感。

【附方】 ①治小儿五疳,手足干瘦,腹胀筋起,鼻痒,昏沉多睡:瞻头二枚(徐酥炙焦黄),皂荚一分(先干厕中浸七日后,以水洗净,剔去黑皮,徐酥炙令焦黄,去于),青黛一分(细研),疏黄一分(细研),麝香半分(细研),巴豆七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空心以粥钦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圣惠方》媚头丸)②治小儿奶府,体瘦烦热,毛发干瘁,乳食减少:蟾头一枚(烧灰),蛇蜕皮灰一分,蝉壳一分(微炒,去足),麝香一钱,青黛半两,蜗牛子二七枚(炒微黄)。上药,都细研为散,每服,以粥钦调下半钱,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蟾头散)

【药用部位】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头部。

性味归经】辛、凉、有毒入脾、胃二经

【功效主治】健脾消积。治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入 丸、散。  

蟾头(蜥蜴科)

【中 文 名】 蟾头蜥

【俗名别名】 卷尾沙蜥

【英 文 名】

【拉丁学名 phrynocephalus maculatus

地理分布】 伊拉克,阿富汗,伊朗。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沙漠区。在清晨和傍晚出没。

【体形特征】 全长15公分,喉垂及背部中央等位置并无鳞饰。无鼓膜,仅留有些许退化痕迹。尾巴呈圆形断面,但根部扁平。无股孔及鼠蹊孔构造。趾部下方覆盖有几枚具鳞骨的鳞片。前肢脚趾的侧面部位,另有不太明显的鳞饰。至于头侧方至颈部间则无任何皮皱。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蟾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蟾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