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acupoint-marked bronze figure),古代供针灸教学用的人体模型。在以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模型上刻有经络循行线和腧穴点,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盛名的直观教具之一。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两代也曾制作,对经络腧穴直观教学发挥了很大作用。
北宋针灸铜人
北宋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铸造针灸铜人两具,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铜人既可供针灸教学之用,又可作为考核医生水平的工具。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载,考试前先用黄蜡封涂铜人外表孔穴,其内注入水,应考者根据主考官所提出的腧穴,定位针刺。如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如取穴不准,则针不能刺入。这两具针灸铜人因战争关系,一具在南宋时失落,另一具为金人所得。传到元代,已有缺损,由尼波罗(即尼泊尔)人阿尼哥于至元二年(1265)修复。
明代针灸铜人
明初由于修复后的北宋针灸铜人已模糊难辨,于是明英宗诏命仿照北宋铜人重新铸造,于正统八年(1443)制成,而北宋铜人原件遂被遗弃,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间(1522~1566),针灸学家高武也曾铸造男、女、儿童形状的针灸铜人各一具。现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具明代铜人,高89厘米,男童形状。
清代针灸铜人
1742年,清政府令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为奖励主要编撰者,曾铸若干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这批铜人,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状,高46厘米,实心,表面有经络、腧穴,但人体造型欠匀称。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具针灸铜人,高178厘米(见彩图插页)。有人误认为这就是明正统年间仿宋重铸的铜人。其实该铜人的形制与北宋铜人出入甚大,实际是晚清铸造的。
现代仿铸针灸铜人
1978年,南京医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合作,研制仿宋针灸铜人一具,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它是用青铜冶炼浇铸而成。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打开后可见浮雕式脏腑器官,闭合后则全身浑然一体。高172.5厘米,重210千克。1987年,河南开封何保仪等也根据历史文献,铸造针灸铜人一具,以图复原。此外,在古代针灸铜人的启发下,利用现代光电技术和电脑控制技术,制作的经络腧穴人体模型,远比古代铜人精巧,并有很多新产品投放市场,供教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