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iner分析法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注解

1953年Steiner提出了一个具有14项测量内容的头影测量分析法,其中一些测量内容是以往已提出的Downs、Riedel等分析法中择优而集成,这一分析法也较为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及设计分析。Steiner分析法除了14项测量内容外,还有一个由ANB角与上、下中切牙和颅面颌骨位置关系所组成的臂章分析法。

(1)测量内容

1)SNA角: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代表上颌基骨对颅部的位置关系。

2)SNB角: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代表下颌基骨对颅部的位置关系。

3)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此角为SNA与SNB角之差,代表上下颌基骨间的位置关系。

4)SND角:前颅底平面-骨性下颌联合中点构成的角。代表下颌整体对颅部的位置关系。

5)1〖TXX-〗-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的交角。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6)1〖TXX-〗-NA(mm):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此线距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7)1〖TX-〗-NB角:下中切牙切缘与NB连线的交角。代表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8)1〖TX-〗-NB(mm):下中切牙切缘至NB连线的垂直距离。此线距亦代表下中切牙的凸度。

9)Po-NB(mm):颏前点至NB连线的垂直距离。

10)1〖TXX-〗-1〖TX-〗角:上下中切牙长轴交角。

11)OP-SN:合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之交角。代表合平面的斜度。

12)GoGn-SN: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交角。代表下颌平面的斜度及面部高度。下颌平面由下颌角点与颏顶点连线所组成。

13)SL(mm):蝶鞍点至颏前点向SN平面作垂线的交点间距离。代表下颌颏部对颅底之位置关系。

14)SE(mm):蝶鞍点至髁突最后点向SN平面作垂线的交点间距离。代表下颌髁突对颅底的位置关系。

SL及SE两项测量相结合,可了解下颌位置的变化及下颌生长发育情况。

Steiner认为,建立正常个体各项头影测量标准,对于各个种族作为了解颅面生长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并指出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测量均值的重要性。

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于1981年在对正常合颅结构电子计算机头影测量研究中,包括了中国人正常合的Steiner分析法各测量项目正常均值的建立。替牙期组平均年龄为9.9岁,恒牙期组平均年龄为20.3岁。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Steiner分析法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Steiner分析法》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