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点雪》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医痰病学术体系,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代医家和学者的研究与应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到清末已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成为中医药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痰病学术,既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仅是口传心授的经验。其自宋元以来,以其普遍应用、疗效独特的实用价值而受到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而且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重要分支,而成为探讨研究的热点。

基本信息

书名:《痰火点雪》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朝 年份:公元1368-1644 年

本书刊于1630年。书中以肺肾阴亏,心肝火炽为痨瘵的病因、病理;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卷一-二主论痨瘵的各种主证、兼证和治疗;卷三介绍治疗方法与杂症补遗;卷四为痨瘵病的灸法禁忌及保健气功疗法。是中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痨瘵(结核病)治疗专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亦有较大的影响。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及《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昔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敝,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对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今人不能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夫妄作则伤于形容,耗真则伤于神气,疾之所起,二脏先损,心肾不交,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故上士施医于未病之先,保养于未败之日,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病入膏肓,非药石所能及也。神哉!应圆龚君,业则轩岐,心则天地,囊括文雅,著述成林,于斯道得三昧焉。悯二竖之为祟,叹庸流之偏执,乃出其纂辑《痰火》一书行世,问序于余。余阅其着论立诀,靡一不精,别门分类,靡一不详。未病之有养生却疾之术,既病之后,有调护攻治之法,深探隐微,穷尽玄变,一团生气,浮于纸上,所谓红炉飞片雪,龙虎自相随,八卦正位,二竖消灭,将寿世人,皆为井谷中老矣。 通家弟邓志谟拜

历史背景

中医痰病学术体系,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代医家和学者的研究与应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到清末已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成为中医药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痰病学术,既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仅是口传心授的经验。其自宋元以来,以其普遍应用、疗效独特的实用价值而受到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而且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重要分支,而成为探讨研究的热点。

明代随着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与成熟,痰病研究与应用,进入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阶段。论痰治痰已成为诸家著述中普遍涉及的问题,乃至医书中多有专门的篇章和门类,对此进行论述。方书、本草著述中,较之前代也多有阐发,特别是治痰方剂已在多数方书中自成一门。医家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观点,而且对以往和当代的经验、学说、观点加以研究、综合,使之从理论上更为系统、深化并有显著提高。在临床方面,理论与实践有 机结合,是一大特色。不仅临床各科疾病中,普遍注意到痰浊致病,而且在防治方面积累了极 其丰富的实际经验,明清时期的不少临床医案和著作中,有大量的治痰案例,不少医案著作户将此专列一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一些久治不愈的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及以眩晕、中风、胸痹、癫痈、哮喘等为代表的急危重症的急救,乃至一些奇异怪症的诊治方面,治痰法体现了独到的疗效。甚至出现了诸如《痰火点雪》之类的专著。这些对今天的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仍颇多启发和借鉴。==载录==

《痰火点雪》 卷四---明 · 龚居中

却病秘诀 夫修身之士,不识丹田所在,咸指脐下一寸三分为言,谬乎!有传此为气禀之原,若果气于蒂,坎离上下,以此为中宫,气脉升降,以此为根地,根地否塞,则水火不能升降,心火炎炽,肾水枯竭,百病由此而生。上或头晕眼花,下至腰疼疝凝痔结,甚或真阳不固,多至夭折,良可悲乎!人诚能以却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卧,念念不忘。日之间,血气循视而不乱,精神内固而不摇,衰者起,萎者愈。疲癃转康健之躯,枯槁回温润之色,顿觉增精补髓,养气助阳,眼目光明,疝痔消灭,身轻力健,百病咸除,功简而效速,诚为保身之至道,却病之秘诀哉!

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 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长安。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叩牙疾,观升鬓不斑。运睛除眼害,掩耳去头旋。托踏应无病,搓涂自驻颜。闭摩通滞气,凝抱固丹田。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

水潮除后患法 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抵上,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此水潮之功也。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体调畅,诸病不生,此除后患之功也。逍遥子长生诀曰:法水潮在关,逍遥日夜还,于中凝结生诸病,才决通流便驻颜。

起火得长安法 子午二时内外视,应闭息升身,则肾中之火生矣。火为水中之金,烹而炼之,立可成丹百脉通融,五脏无滞,四肢康健,而三化聚也。孙真人曰:火阳得地,在六爻俱静之时,真气通行,必在三阳交会之际,此为文火炼形,外邪不感,寿算无穷。

梦失封金柜法 欲动则火炽,火炽则神疲,神疲则精滑而梦失也。每寤寐之时,必要凝息定气,以左手二七,右手亦然,复以两手搓胁腹五七次,左右摇肩三两回,次咽气纳于丹田,握固良久,乃正屈足侧卧,永无走泄矣。郑思远真人曰:事多忘者神昏,汗多出者神脱,此是梦失神弱,脱漏真精,乃修身之士大忌也。当励前功。

形衰守玉关法 形容枯槁,切须守炉,炉者丹田,丹田者,肾前脐后也。若行住坐卧,一意不散,固守,而又运用周天之火,自然生精、生气、生神。岂止变衰颜如童子?体为神仙,若壮健行之,收功甚速。

鼓呵消积滞法

有因食而积者,有因气而积者,久则脾胃受伤,医药难治。孰若节饮食,戒嗔怒,不使聚为妙。凡有此等,盒饭升身闭息,往来鼓腹,俟其气满缓缓呵出,怡然运五七次,实时通快。王穆真人曰:未得通时,多痞塞隔气。若胸膈满塞,常用此法不止,除病散气,须无病行之,自然真元增益,寿域可跻。

兜礼治伤寒法 元气亏弱,腠理不密则风寒伤感。患者须端坐闭息,兜起外肾,头如礼拜,屈折至地,真气得胜涤时,可六七次,汗出自愈。刘抱一真人未仙之日,曾感伤寒热,行此而安。此法非止能治伤寒,即无病行之,头目清利,容颜润泽。

叩齿牙无病法 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通,则气自固,虫蛀不风邪消散,设或以病齿难叩,但以舌隐舔于牙根之间,用柔制刚,真气透骨,其蛀自除。玉真人曰;欲修大道,先去牙症,叩齿不绝,坚牢无病,此虽近易,亦修养中之至要也。 观升鬓不斑法 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以子午二时,握固端坐,凝神绝念,两眼含光,中,追摄二气,自尾闾夹脊,升上泥丸,降下重楼,返还元海,憩息少时,自然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张真人曰:夫何虑鬓斑,久久行之,可以积黍米而为丹,脱樊笼而游三岛,其功曷。 运睛除眼害法 虚静趺坐,凝息升身,双目轮转十二数,紧闭即开,大睁逐气。每夜行五七次,瘴翳自光明倍常。谢翼真人未得仙时,曾犯目疾,绝去房事,得此法而行之即愈,故传以惠于后人。盖为虚邪气热,损犯肝经,致生瘴翳,运睛之法不止除昏,久则可观细书画。极目远视,时见金花,乃道气之运也。

掩耳去头旋法

邪风入脑,虚火上攻,则头目昏旋,偏正作痛。或中风不语半身不遂,亦由此致。治之,升身闭息,以两手掩耳,摇头五七次,存想元神,逆上泥丸,以逐其邪,自然风散邪去。 张元素真人未得道时,头目昏旋,偏正头痛,用还丹之法,不十功即痊。此法不止治命,须无病行之,添补髓海,精洁神宫,久视长生之渐也。

托踏应无病法 双手上托,如举大石,两脚前踏,如履实地,以意内顾,神气自生。筋骨康健,饮食消叶子元二十二势,取禽兽行之状。陶隐君二十八道,引水火曲升之理,知神气之走五脏,自然传送于四肢,根本充固,营卫强盛,其功盛大,不止轻身,能令皮肤结实,足耐寒暑。

搓涂自驻颜法

颜色憔悴,良由心思过度,劳碌不谨。每清晨静坐,神气充溢,自内而外,两手搓面五,须漱津涂面,搓拂数次。行之至半月,则皮肤光润,容貌悦泽,大过寻常。太虚真人晚年修道,耻于衰弱,得此法而返老还童。若咽气通心,搓热涂面,亦多有益。

闭摩通滞气法

气滞则痛,血凝则肿。治须闭息,以左右手摩滞处四十九次,复左右多以津涂之,不过次,气自消散。赵乙真人未仙之时,曾患此病,行之而愈。此法不止散气消肿,无病行之,上下闭息,左右四肢五七次,经络通畅,气血流行,肌肤光润,名曰干沐浴,尤延生之道也

凝抱固丹田法 定息抱脐,子午无间,动彻浮沉,湛然进退,旬日之间,下进五谷之精,真气自生,百功,上尽九重之蠹,暗涤垢腻,饥渴不患,寒暑不侵,驻颜还少。董自然真人道:西华天尊守真,或居天上,或居人间,一炷紫檀,手披云雾坐禅关。

淡食能多补法 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损益,若一味过食,须安一脏,还亏一脏。要在相匀谨节,仅图爽反见伤脾,食淡自然有补耳。玄珠先生得此法而成化。古云断盐不是道,孰为补肾?茹增福田,却非养神之道,淡食中自有真气,可以保命安神。

无心得大还法

对镜无好恶之心,亦不可落空心,而识执之心尽无也。知识之心,又生分别,执着之心可有也。志公和尚无心有心,此心乃合天地,夫无心法,有事无事,常要无心,静处喧处,其念无二。又曰:莫谓无心即是道,无心即膈一重关,如明镜照一切物也。元不染着,是谓

运识五脏升降法 上心肾之下,肝西肺在东,非肠非胃腑,一气自流通。

动功六字延寿诀 春嘘明目本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间,秋 定知金肺润,冬吹肾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两耳,其功尤甚保神丹

心呵顶上连叉手 (举手则呵反手则妄)

呵则通于心,去心家一切热气。或上攻眼目,或面色红,舌上疮,或口疮,故心为一身官之主,发号施令之时,能使五官不同。故孟子曰:收其放心者,为浩然之主。故心不动,而动谓之妄,妄则神散,而使浩然之气不清也。秋冬时常暖其涌泉,不伤于心君。素书云:足寒伤心是也。澄其心则神自清,养其心则火下降,故心火降,则心无不正,心通舌,为舌之官,舌乃心之苗,为神之舍,又为血之海,故血少则心神恍惚,梦寐不宁也。冬面红受克,故盐多伤心血,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其心气也。

肝若嘘兮自睁睛 嘘则通肝,去肝经一切热聚之气,故胆生于肝,而胆气不清,因肝之积热,故上攻眼目嘘三十次,一补一泻,则眼增光,不生眼屎,故目通肝。肝乃魂之宅,夜睡眼闭,则魂归宅。肝为目之官,秋面青受克,辛多伤肝,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肾吹抱取膝头平 吹则透肾,去肾中一切虚热之气。或目昏耳聋,常补泻,则肾气自调矣。故肾通耳,为官,耳听于走精,不可听于淫声,或鼓腹者,大吹三十吹,热擦肾堂立止。四季十八面黑受克,甘多伤,故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脾病生时须撮口 呼则通脾,去脾家一切浊气。或口鼻四肢生疮,或面黄,脾家有积,或食冷物,积聚不,故脾为仓禀之官,又为血之用,故饮食不调,则不生血,四肢不动,则脾困。故夜则少食,睡时脾不动,以致宿食,则病生矣。脾四季之官,为意之宅,故意不可以妄动,动则浩气不能清也。春面黄则受克,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三焦客热卧嘻嘻 嘻则通胆,去胆中一切客热之气。故卧时常嘻,能去一身之客热,能补泻者胆气自清,目不生屎,胆怕热,四时饮食,热者少,食于上膈,以使胆气清爽也。

静坐功夫 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思寡欲,见素抱朴,学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瑕。绝情,足以静世。思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下安乐之法。日务少食宽衣,于二六时中,遇闲暇则入室蟠膝静坐,心无杂想,一念视中。丹书云: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时。以心观道,道即心也。以道观心,心即道也。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此惟秋及冬至以后,行之尤妙。如春夏行持,春乃发生之时,夏乃阳气茂盛,儒云歌咏所以养性情,舞蹈所以养血脉,又不必静坐。宜夜眠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长生。食后宜动作舞蹈,亦宜节欲。古人冬至闭关以养微阳,斋戒掩身,以待阴阳之所定,是故起以待日光,此阳气闭藏之时,不可扰动筋骨,惟安调静养身体,则春夏诸病不生。情不动,精固则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水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土朝元。此谓人有五气朝元。又经云:人能长清净,天地悉皆归。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痰火点雪》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痰火点雪》》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