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季峰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季峰(1914年9月1日~1998年10月22日),男,汉族,江苏扬州推拿世家之后裔。生前任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1991年退休。

人物简介

幼时入育才中学读书,在家接受庭训,濡染家传一指禅推拿医术,父殁后,继续随堂兄丁鹤山习医,于1936年学成后在沪自设诊所,开业行医。1952年入上海同德医学院进修一年;1958年至1960年受聘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门诊部担任教学、医疗工作。1960年正式调入上海市推拿门诊部(后为岳阳医院)工作,1979年任岳阳医院推拿科主任、1980年晋升主任医师职称。==个人荣誉== 此后先后担任主编、上海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针灸学科与推拿分会副主任、上海市高级科学技术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中外、伤、推、针科)专业学科评审组成员、岳阳医院推拿科顾问、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1984年9月任学术经验继承老师、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1987年任中医学综合特邀编委。1990年任上海市继承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研究班指导老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中医,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观点== 丁季峰老师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继承发扬,不墨守成规;取长补短,倡导中西医结合;发挥特长,须尊重科学,制定适应症和禁忌症。==主要成就== 丁季峰老师创(扌衮)法[搇法]推拿,其学术流派是从一指禅 推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保存了传统的一指禅推拿的特点。(扌衮)法[搇法]其对体体进行有节奏的、刚柔相济的持续刺激得到了加强,从而使(扌衮)法[搇法]的刺激渗透到肌内深层而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这是在总结前人推拿手法的经验,经过数年探索、反复推敲、改革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推拿手法。在理论方面融合了现代生理、解剖、病理学等基础理论,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以滚法推拿为主学术流派,是对一指禅推拿手法不拘泥于此而作出的改革创新。

(扌衮)法[搇法]推拿的理论基础不但有传统的中医经络学说,而且把现代生理、解剖、病理学知识与推拿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辨证与辨病方面,更注重于辨病,对疾病的治疗,只有了解病理,才能明确诊断,从而制定治疗方案,使疗效明显地提高。

推拿疗法毋需打针、服药,具有廉、便、验的优点,能治疗各种疾病。创立滚法推拿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推拿疗法的特长,避免盲目治疗对推拿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制定了推拿适应症及禁忌症。这在以前的推拿文献记载中是未见的。

(扌衮)法[搇法]手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软组织损伤等。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关键是病变的早期治疗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即消除或减轻神经麻痹的程度。如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症等的治疗,就是越早进行推拿治疗越好。例如中风后遗症常由脑血管意外所致,造成半侧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舌强语謇等。中医认为由于肝风内动,风中经络,气血不通而致偏瘫。(扌衮)法[搇法]对偏瘫的治疗有独到的疗效,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1.中风后经抢救脱险,凡神志清醒、血压稳定二周后即可进行推拿治疗。

2.治疗的重点部位是以脊柱(督脉及膀胱经)为主,辅以患侧肢体的各关节,上肢以肩、时、腕关节;下肢以膝、踝关节为主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等法,并配合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改变肌张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

3.指导患者配合作自主性功能锻练,能促使关节功能早日恢复。

对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功能锻练,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对运动系统疾病和软组织损伤,如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急、慢性损伤,腱鞘炎等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各种疾病的病理及病程的长短等不同,在临床中注意针对各种疾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病理变化,作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对肩部疾病的治疗,就有较为详细的辨证论治的论述。如:虽然(扌衮)法[搇法]推拿的适应症在病理上常有不同之处,但大多具有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相同症状,如果不重视各种疾病在病理上的区别,对各种适应症采取千篇一律的方法来对待,就会因具体治法不当而削弱了对某些适应症的治疗效果。所在临床上必须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必须对每一病症都通过细致周密的临床检查来鉴别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分析临床症状的改变和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轻重、病期的长短等区别,结合手法和配合治疗运动的实际作用,除了排除那些在病理上非手法的刺激和配合治疗运动所能改善的类似适应症的病变外,就是要在它们的共同症状中,查出它们的特点,根据其中不同的特点,作出有的放矢的相应配合的治疗。例如:岗上肌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和肩关节周围粘连症,虽然它们都具有肩部、上肢的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的共同症状,但它们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岗上肌肌腱炎是属于退化性病变,它的剧痛是发生在上臂外展到达60度~120度范围内,由于剧痛而使上肢在这范围内出现运动障碍,这是本症的特点。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其疼痛是较为广泛的存在于肩部,肩部有明显的肌肉痉挛,上臂外展或外旋时运动障碍较为严重,这是本病的特点。肩关节周围粘连症在静止状态中疼痛并不明显,但当上肢进行各项动作时,都出现剧痛和运动障碍,这是本症的特点。

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具体治法即有下述的区别。

岗上肌肌腱炎重点治疗部位是在于肱骨大结节岗上肌止点处,手法压力不宜过轻,在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上臂在外展到60度~120度范围内的连续不断的被动运动。

肩关节周围重点治疗部位是在肩部肌肉痉挛最明显之处,手法的压力宜轻柔,早期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动运动。随着疼痛的减轻,压力须逐渐加强并配合缓慢的较小幅度的上肢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的形成。本症的疼痛和运动障碍主要是由于肌肉痉挛形致,因此,在肌肉痉挛得到减轻或解除后,疼痛和运动障碍即能改善。

肩关节周围粘连症只有在肩部周围的粘连组织分离的情况下,疼痛和运动障碍才能解除,但组织发生粘连的部位和粘连程度各有不同,如有的上肢外展方向粘连程度较重而内收方向较轻;有的上臂外旋粘连程度较轻而内收内旋较重等,因此具体治法也因之而不同。一般以粘连程度较重之处作重点治疗部位,手法压力宜深透有力,在治疗的同时,还须针对粘连程度轻重的不同,配合各项不同方式的被动运动。

以上详细例举了对肩部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看出丁在四十年代初就注重于用现代生理、病理、解剖学知识来指导推拿临床实践,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开创了先例。

推拿是以各种手法作为治疗工具的物理疗效,所以对手法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对机体刺激强度是否得当,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手法刺激对人体的生理产生良好的反应,并使病理得到改善,必须要使这种刺激具备刚柔相济的特征。所谓刚柔相济刺激特征,就是指(扌衮)法[搇法]等手法对机体所发挥的刺激不但具有适当的强度,而且更富有最大限度的柔软性。要发挥这种刚柔相济独特性的刺激并非任何一般性的手法都能胜任。只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严格刻苦的锻练来提高手法的操作技能后,才能掌握这种技术专长。这种技术专长正是(扌衮)法[搇法]推拿学术流派的精髓。(扌衮)法[搇法]推拿即是以其主治手法--(扌衮)法[搇法]而命名的。(扌衮)法[搇法]推拿的创立是经过临床数年潜心研究和探索而形成的,它对于一指禅推拿来讲,具有刺激力量强,刺激面广的特点,因此对(扌衮)法[搇法]推拿学派中的手法学习,不仅仅是在于学会了它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于掌握手法发挥这种刚柔相济刺激的操作技能,使它在临床上,对人体的颈、肩、腰、背、臀及四肢关节部位的疾病和损伤具有较好治疗价值。

在临床上,熟练地掌握了(扌衮)法[搇法]的操作技能,使之发挥刚柔相济的刺激特征,能使手法的刺激作用深透到肌肉的深层,这不仅有利于神经功能的调整,而且更能深刻地影响肌肉最基本特性,在改善肌肉的痉挛、麻痹、强直、硬化、挛缩、粘连等肌组织的病态,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改善肌张力和弹性以及肌腱、韧带的灵活性方面,均能直接起到良好作用,从而使它对神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软组织损伤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治疗因素。==与(扌衮)法[搇法]推拿==

丁季峰主任医师生于维扬一指禅推拿世家,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为一指禅流派传人。丁师自幼师取家教,勤学苦练,1936年起在上海开业行医。3年后,创立(扌衮)法[搇法]推拿,蜚声沪上。解放后,先后执教于上海推拿学校和上海中医学院,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推拿科顾问。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搇法]推拿经不断完善,已形成独具风格的流派,它对中医推拿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现将丁师的学术思想、滚法推拿的特色及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介绍如下。

一、中西医结合的(扌衮)法[搇法]推拿

倡导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取长补短,是丁师的学术思想核心,也是(扌衮)法[搇法]推拿形成的理论基础。从中医推拿的历代沿习及实践经历中,丁师认识到,理论知识的缺乏是推拿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他又看到,整体观念、内外相连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所长,细究局部、探幽入微是西医治学之所长,遂以中医经络学说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知识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逐步创立了(扌衮)法[搇法]推拿。

中医学的解剖概念较模糊,这对指导手法应用带来了困难,使许多被动运动手法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如颈椎斜扳法,即为其例。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熟悉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诊断的正确性与治疗效果,甚至可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丁师在创立(扌衮)法[搇法]推拿中,对解剖学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神经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性不仅取决于刺激量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刺激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形式,取决于刺激的变化率。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搇法]推拿把经络看作是全身皮肤、肌肉、肌键、韧带等组织的有序集合。具有作用面积大,作用面和压力均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一方面降低了手法力集中某一微小部位所可能对组织产生的损伤性,另一方面又由于广泛作用于穴位及穴位之间的经筋、皮部而提高了手法效应。

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搇法]推拿之所以有较好的疗效,这同他强调必须根据临床病理特性,辨证施术分不开的。如肩周炎的病理变化分三期:急性期以渗出性炎症为主,组织充血水肿。此期机体组织对手法力较为敏感,故手法宜轻柔缓和,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动运动。粘连期以组织粘连为主炎症逐渐消退。此期手法力量可适当增大,配合各种操作,来逐渐分离粘连。恢复期以肩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关节力学平衡失调为主。此期应以指导患者自主性功能锻炼为主。

二、手法刚柔相济,治疗与运动结合

强调手法刚柔相济,倡导治疗手法与被动运动结合是(扌衮)法[搇法]推拿的学术特色。丁师认为,推拿手法之力有两重性:刺激穴位、经筋、皮部,激发经络反应为其治疗性;改变组织微细结构,引起疼痛、结构破坏为其损伤性。不可过于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扌衮)法[搇法]推拿手法应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刚柔相济的涵义,丁师具体地描述为:手法应具有一定的力度,即使隔着衣服操作,也能作用到一定的组织深度。但这种力不是粗暴蛮力,而是一种技巧力,病变组织不因压力刺激而产生剧烈疼痛,肌肉也不由此而强烈痉挛、影响力的作用深度,反而在治疗过程中有轻松舒适的感觉,治疗后有病痛显著减轻的体会。

被动运动是指由医生控制的肢体运动,具有纠正错位、分离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血管压迫的作用,对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如掌握不当,常可造成严重的组织创伤。同时在病理状态下,关节周围肌群通常处于痉挛状态,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加,预期的运动幅度难以达到。这了减少组织损伤和便于被动运动的实施,(扌衮)法[搇法]推拿把被动运动与治疗手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被动运动前,先在病变部位充分使用(扌衮)法[搇法],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为被动运动创造条件。被动运动过程中,继续配合(扌衮)法[搇法]操作,以减轻运动痛,并可分散病人注意力。被动运动后,仍在病变部位予以手法治疗,以及时消除被动运动可能产生的组织损伤。

三、辨证、辨经与辨病结合

辨证、辨经与辨病结、合论治是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搇法]推拿对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辨证论治为中医学精髓,辨经论治为手法治疗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但辨证、辨经,还难以反映疾病的全貌。例如在中医的痹证范畴中,包含了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即使在免疫性疾病之间,其病理变化也迥然相异。又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按传统辨证分型可分为、湿热型、风寒型和肾虚型;按辨经论治可分为足太阳型,足少阳型,太阳少阳合病型和督脉型;但这些分型均不能为手法应用提供理论根据。(扌衮)法[搇法]推拿在此基础上结合辨病论治,充分吸取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病理研究深入透彻的长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丁季峰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丁季峰》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