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菊
来自中医百科
【拼音名】 Xià Tián Jú
【来源】 为菊科下田菊属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 (L.) Kuntze,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基部稍平卧,着地生根,上部分枝,紫红色,有细毛,下部光滑。叶对生,叶片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基部楔形,有柄,边缘有粗锯齿,叶面略有皱纹,具疏毛。秋季开白色或黄色小花,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6~8毫米,有长梗,排列成顶生疏散、2或3枝的圆锥花序;总苞片短圆形,约2列;花全为管状,两性对称,5裂,外面常有毛;花药截头状,顶部有一腺状尖头,基部钝;花柱分枝。瘦果倒椭圆形,全体具腺点或细瘤;顶端有3~4条短而硬的刺毛状的冠毛,每一冠毛的顶端有一腺体。
【生境分布】 通常生长水边及低湿地区。我国温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 苦,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感冒高热,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痈疖疮疡,蛇咬伤。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 1、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下田菊1~2两(鲜品3~4两),水煎服,每日剂。黄疸退后,小便清利时加猪瘦肉1两。
2、感冒高热:下田菊3~5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下田菊》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