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毛苎麻
来自中医百科
简介
【药 名】:伏毛苎麻
【拼 音】:FUMAOZHUMA
【来 源】:为荨麻科植物伏毛苎麻的根。
【功 效】:消炎。
【主 治】:民间常用此药治疗骨刺梗喉。
【科属分类】:荨麻科
【功效分类】:清热药
【用法用量】:内服: 12一30克,水煎服。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台湾、广东、广西。
【拉丁名】:Boehmeria nivea (L.) Gauol var. Nipononivea (Koidz.) W. T. Wang
【考 证】:始载于《云南植物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其中的有机酸有止血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治骨刺哽喉。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分类
荨麻目 -- 荨麻科 -- 苎麻属
形态
半灌木或小灌木。茎高65-150厘米,上部被短糙伏毛。叶对生,同一对叶稍不等大;叶片草质,圆卵形或近圆形,长6.4-19厘米,宽6-17.5厘米,顶端骤尖,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多数小牙齿(叶片每侧有24-29个),上面疏被、下面通常稍密被糙伏毛,有三出脉,侧脉在每侧约2条;叶柄长2-19厘米,疏被短糙伏毛;托叶狭三角形,长约4毫米,顶端钻状渐尖,背面沿中肋被短伏毛。穗状花序腋生,长9-23厘米,雌性或两性,不分枝或有1-4条短分枝;团伞花序单性,稀两性,直径1.5-2毫米,彼此分离;苞片三角形或正三角形,长约1毫米。雄花:花被片4,卵形,长约1毫米,顶端急尖,基部合生,外面上部疏被短伏毛;雄蕊4,长约2毫米;退化雌蕊椭圆球形,长约0.5毫米。雌花:花被狭菱形,长约1毫米,上部被短糙伏毛,口部有2小齿;柱头丝形,长1.2-1.5毫米。花期8-10月。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伏毛苎麻》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