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精神障碍
儿童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in childhood),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 (0~17岁)的各种精神疾病和行为异常,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儿童品行障碍、多动综合征、个别领域发育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及精神发育迟滞等。从精神医学的角度考虑,儿童决不单纯等于成人的雏型,儿童精神障碍在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发展归转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治疗措施也与成人不尽相同,加上它们发生率高,影响面广,所以受到父母、教师和医务人员的普遍关注。
治疗
对于儿童精神障碍的治疗着重点也与成人不同。首先要注意改善环境条件,改变家庭气氛,改进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釜底抽薪地消除不良影响,重建心理平衡,除患儿本人外,还要做好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对他们本身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应当给予治疗,这样才能解除来自家庭内部的消极影响。在对儿童施行心理治疗时,应以启发、诱导和鼓励为主,解释和说理不宜过多,这是由于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自制能力都嫌不足的缘故。行为治疗对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和部分儿童神经症有效。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不如成人,只对部分情况有效,主要适用于多动综合征和儿童精神病,在给予精神药物时,应当注意儿童生理生化特点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儿童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血循环较快,药物在体内作用的时间较短;加上精神药物绝大多数是脂溶性药物,儿童的脂肪组织远比成人少,药物不致在体内蓄积。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儿童单位体重所需要的药物剂量比成人高些。
分类
尚无完善的、得到各方面一致赞同的分类方案。这是由于:儿童精神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医学分支,观点和认识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有的诊断单元从名称到内容都在陆续改变;有些情况与发展阶段有关,只能根据发生时的年龄来判断其是否异常,达到什么标准才算精神障碍,对此有时不易取得一致意见;另外有些情况本身就不是界限清楚的疾病,只是涉及特定领域的问题,例如行为异常、情绪异常等,有的问题性质介乎两可之间,不易明确分类。
丢开这些理解上的分歧,单纯从临床描述的角度来看,儿童精神障碍包括以下一些类别:①儿童行为障碍,指一般行为问题,包括心理生理发育偏异,如功能性遗尿、功能性大便失禁等,以及不良习惯行为如吮手指、咬指甲、咬衣襟、偏食、厌食、习惯性抽动等。②儿童品行障碍,可分为社会化不足攻击性、社会化不足非攻击性、社会化攻击性、社会化非攻击性等四类。③儿童多动综合征,亦称注意缺陷障碍(ADD)或轻微脑功能障碍(MBD)。④儿童情绪障碍, 如过分害羞、过分敏感、 暴怒发作、恐惧、焦虑等。⑤睡眠异常,如失眠、恶梦、夜惊、睡行、磨牙等。⑥摄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贪食症、异食癖等。⑦个别领域发育障碍,如发育性诵读障碍、发育性计算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发育性语言表达障碍、发育性语言理解障碍等。⑧儿童神经症,如分离性焦虑障碍、 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癔病等。⑨儿童精神病,婴儿孤独症、解体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⑩精神发育迟滞,包括轻度、中度、重度及极重度四类。躯体疾病伴发的其他精神障碍,如谵妄、暂时性发育停滞等。其他,如选择性缄默、口吃、儿童违拗性障碍、少年同一性障碍等。
儿童精神障碍的一般特点
童年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阶段,其心理-生理活动特点有:①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塑性较大。②对疾病、外伤、中毒和精神创伤都比较敏感,容易因此而引起脑部损伤或功能削弱,但代偿能力也较强。③心理分化程度较低,抑制功能较差,兴奋容易泛化。④大脑皮质高级功能如言语功能、抽象思维功能等还未充分发育,较低级功能和皮质下活动相对占优势。儿童年龄越小,以上特点越明显,到少年后期则逐渐与成人情况接近。这些心理-生理特点在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发展转归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儿童精神障碍进行治疗时,也必须考虑它们的影响。
从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原因方面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超过成人,这是由于儿童对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差,无意识防卫机制比较幼稚,意识应付方式更未充分发育,因此遭遇急慢性精神刺激时,容易出现精神病理反应。儿童模仿性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较弱,环境熏陶的影响显得格外突出。儿童品行障碍、行为障碍、多动综合征、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发生,往往与家庭及社会环境不良、教育方式失当有关,因此环境因素是儿童精神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此外,发育中的大脑对生物学病因也比较敏感,不论是神经系统的疾病或外伤,还是其他躯体疾病,除容易引起谵妄之类的一过性精神障碍之外,对智能和人格的发育也可有长远的影响。
从临床表现来看,儿童轻性精神障碍多半表现为内容比较单一的行为障碍或情绪障碍,很少出现症状丰富、分化明确的神经症,这种情况要到11~12岁以后才逐渐改变。儿童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也比较单调贫乏,不像成人精神病时那样丰富多彩。童年期妄想很少见,而病理性幻想较多见;语言性幻觉少见,而形象性幻觉较多见;思维症状少见,运动性症状较多见。
从发展转归方面考虑,童年期罹患精神障碍,既有因此而阻碍智力发育,影响心理成长的不利一面,也有代偿能力强、可塑性大因而容易恢复的有利一面。具体来说,儿童精神障碍的预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养、对疾病的抵抗力、发病年龄和所患障碍的性质等,其中尤以疾患性质和发病年龄最为重要。一般来说,儿童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多动综合征、个别领域发育障碍、睡眠障碍、摄食障碍和儿童神经症的预后都比较好,有的随年龄增长可自然缓解,有的经治疗可获明显改善,多数不会延续到成年期,也不会影响心理功能的全面成长。大多数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在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教育训练之后,能力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儿童精神病预后普遍不良,发病年龄愈小,预后愈差,这是由于早年发生的精神病严重妨碍了智能和人格发育的缘故。
在对儿童精神障碍进行检查与诊断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不同于成年的特点。儿童不是自行前来,而是由成人(通常是父母)带来看病的,成人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和态度不同,影响他们的求医决策,过分紧张的父母可将儿童的正常行为当成病态,而不敏感的父母则可将子女的明显精神病理表现视为无足挂齿。由于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差,精神检查主要依靠观察他们的行为,而较少依靠查询与交谈,对于幼儿尤其如此。在判断儿童行为是否异常时,还应当考虑发生时的年龄和持续时间,3岁小孩尿床属于生理现象,7~8岁仍然尿床就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