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骨软骨炎
目录
分离性骨软骨炎的治疗
未分离碎片,采用非手术疗法3~6个月,如石膏固定、股四头肌练习、服维生素C、D和钙片等。非手术疗法对16岁以下儿童疗效尚好,成人疗效不佳。游离体宜早期手术摘除,避免损伤关节。
1.一般治疗 按关节伤患予以休息、制动及对症处理等。
2.关节镜下处理 一般与诊断同时进行。对镜下发现的病变可酌情处理,包括取活检、摘出关节内游离体及修整关节面等。
3.手术疗法 对于剥脱面积较大的骨软骨块,可行骨块修补术。即在术中将骨软骨块掀起,显露软骨下的病变组织,切除瘢痕,露出骨组织,并在其表面打孔,直至有出血为止;之后再将骨软骨块复位,并用小螺钉钉住骨块。软骨块较小的修补术亦可在关节镜下进行,不仅创伤小,且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亦快。
概述
多数人认为分离性骨软骨炎为外伤骨软骨骨折或反复轻度外伤导致血运障碍,骨软骨坏死脱落所致,也有人提出细菌栓子或脂肪栓塞终末动脉以及家族遗传等有关。碎片包括软骨和其下方骨质。碎片与母骨之间有纤维蒂相连或无蒂游离。母骨和碎片断离面有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覆盖和少量新骨形成。完全游离体碎片为游离体吸收滑液营养而不断增大。游离体大小、数目不等,可发生关节绞锁。蒂断裂导致关节内血肿,关节磨损产生增生性关节炎。分离性骨软骨炎在临床并非罕见,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后者因大多另有明确原因而归于相应的伤患中,本节不赘述。
疾病名称
分离性骨软骨炎
英文名称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分离性骨软骨炎的别名
剥脱性骨软骨炎
分类
ICD号
M93.2
病因
分离性骨软骨炎的起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有如下两种学说:
1.创伤学说 频发的、连续不断的创伤,可以造成骨及软骨无法修复的损害,以致引起骨软骨变性、剥脱或游离。这种认识可以解释为什么本病好发于运动员或活动量大的人群。
2.内分泌及遗传因素学说 在运动量不大且无经常遭受外伤影响的人群中亦可发生本病,显然创伤说难以解释此组病例,因此有的学者提出,本病可能与内分泌或是遗传因素有关。
总之,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目前仍在探索中。
发病机制
分离性骨软骨炎的病理解剖主要表现为关节内骨软骨损害,临床上显示骨软骨的剥脱及落下的软骨坠落至关节内形成关节内游离体(亦可呈半游离状态),以致造成关节功能障碍。
分离性骨软骨炎的临床表现
好发于16~25岁之间的男性,膝、肘关节常见,髋、肩、踝或跖趾关节也可见到。通常侵蚀一个关节,无全身症状。可有关节钝痛、活动加重,休息减轻,关节肿胀轻。游离体可出现关节绞锁、血肿和创伤性关节炎。可查到关节肿胀、积液、压痛、触及包块,活动受限可闻捻发音。肌肉萎缩。股骨内髁和外髁、髌骨关节面、肱骨外髁、桡骨小头、踝关节的距骨内上均可发病,可引出压痛。
1.发病情况 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关节以膝关节居多,亦可见于肘、踝关节,但后者十分少见。
2.主要症状 以关节内交锁为多发,且伴有关节肿胀及疼痛,尤以行走时为剧。当负重力集中在损害区域软骨面时,则出现剧痛及交锁征。如此反复刺激,则必然造成关节肿胀及滑膜肥厚。
分离性骨软骨炎的并发症
分离性骨软骨炎可合并关节内游离体及交锁征。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可发现受损的关节有关节间隙狭窄及骨软骨面缺损等表现,并可有游离体出现。因碎片主要为软骨,早期X线多无发现,如碎片大可见关节面缺损或透亮界线。所以游离体多小于实际大小(外包软骨缘故)。
2.CT及MRI检查 对发现本病早期改变有帮助,尤其是病理改变尚处于软骨层时。CT或MRI检查可显示软骨面及其周围组织受损的程度,以及受累的部位及范围等。
3.关节镜检查 对有关节交锁而难以确诊的患者,可以选择关节镜检查,以求判定有无游离体及关节病变的性质与特点,必要时亦可取材行组织学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X线表现、关节镜检查诊断即可成立。
鉴别诊断
预后
分离性骨软骨炎在早期,经治疗及休息后,功能恢复尚佳。